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云冈石窟:北魏皇家石窟的艺术瑰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云冈石窟:北魏皇家石窟的艺术瑰宝

引用
百度
11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1%E5%86%88%E7%9F%B3%E7%AA%9F/1252
2.
https://www.sohu.com/a/756127083_121865812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421GIG051497H3.html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41TMDE0530WJIN.html
5.
https://www.lifeweek.com.cn/article/154078
6.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306/05/WS648671dba310dbde06d22e3c.html
7.
https://www.neac.gov.cn/seac/c103391/202306/1164735.shtml
8.
http://artsbuy.com/InfoDetail.aspx?id=65513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B2%E5%B2%A1%E7%9F%B3%E7%AA%9F
10.
http://www.sulandscape.com/?p=1058
11.
http://www.jccq.gov.cn/mobile/zwzx_mobile/sxyw_mobile/202410/t20241030_2055193.shtml

云冈石窟,这座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瑰宝”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历史信息,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学者。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石窟之一,更是一座见证了北魏王朝辉煌历史的佛教艺术宝库。

01

皇家石窟:北魏王朝的佛教艺术巅峰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年)。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即位以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复法后的和平年间(460-465年),兴盛于孝文帝都平城的太和年间(477-494年),衰微于迁都洛阳后的北魏后期(494-525年),前后约60多年。初唐以后,平城(今大同市)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贞观十五年(641年),平城(今大同市)守臣重建(大石窟寺)。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金皇统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师禀慧重修“灵岩大阁”(今第三窟外的阁楼)。元朝时期,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明朝初年,大同云冈再度荒废。明嘉靖年间,始称云冈。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路经大同,留部将张天琳驻守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清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亦曾有修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大同市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02

艺术瑰宝: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云冈石窟的造像艺术体现了胡汉交融的特点,既有西来的胡貌梵像,又融入了中原和鲜卑民族的审美特征。云冈石窟的早期菩萨造像,尚有古印度贵族的装束特点。第17窟主尊是云冈最大的交脚弥勒菩萨坐像,他以胸前的龙头缨挂饰为标志,头戴花冠,佩臂钏。第16窟主佛尽管也是犍陀罗艺术中的肉髻加水波纹发式,但是脸型瘦长,穿厚重的毡披式袈裟,胸前佩结飘带,显示了从印度和西域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变的趋势。第18窟北壁主尊左右两侧雕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像,明显的梵相胡貌。其中保存最好、最为精彩的,是采用近似于圆雕手法雕凿出来的僧人像。其鼻梁高挺、双目深凹,五官立体,胡人的特征明显。

云冈石窟的早期菩萨造像,尚有古印度贵族的装束特点。第17窟主尊是云冈最大的交脚弥勒菩萨坐像,他以胸前的龙头缨挂饰为标志,头戴花冠,佩臂钏。第16窟主佛尽管也是犍陀罗艺术中的肉髻加水波纹发式,但是脸型瘦长,穿厚重的毡披式袈裟,胸前佩结飘带,显示了从印度和西域风格向中原风格转变的趋势。第18窟北壁主尊左右两侧雕有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像,明显的梵相胡貌。其中保存最好、最为精彩的,是采用近似于圆雕手法雕凿出来的僧人像。其鼻梁高挺、双目深凹,五官立体,胡人的特征明显。

03

文化交融:东西方文明的对话

云冈石窟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播载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其乐舞图像、乐器雕刻等展现了北魏时期多元文化的交融盛况,对后世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云冈石窟有24个洞窟雕刻乐舞图像内容,包括乐器雕刻530余件、28种,乐队组合60余组。其中既有中原汉式琴筝箫笙及鲜卑大角,也有龟兹细腰鼓、五弦,还有西亚系波斯竖箜篌、天竺梵呗,胡风汉韵,兼容并蓄。细腰鼓在云冈石窟雕刻中有68件,同样在新疆克孜尔石窟和甘肃敦煌石窟北凉、北魏、西魏、隋代壁画中都曾有出现。手鼓经丝绸之路传入龟兹,直到如今仍是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民族的传统乐器。克孜尔石窟38窟中绘有手鼓,云冈石窟第11窟、第13窟也雕刻着2幅手鼓图像。北朝时短颈琵琶由波斯传入中国,云冈石窟有近50件琵琶雕刻。五弦与琵琶外形相似,由龟兹传入,云冈石窟造像的几乎所有乐队组合中都有五弦出现。

04

保护与传承:让千年瑰宝焕发新生

近年来,云冈石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不断推进。2025年2月11日起,云冈石窟第1、2窟因考古调查工作需要而暂停开放。这两窟为典型的塔庙窟,开凿于公元471年至494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第1窟俗称“石鼓洞”,北壁明间主像为高3.15米的交脚弥勒菩萨。第2窟因其北壁西端常年有细泉流出,俗称“寒泉洞”,窟外壁明窗上方及西侧题刻“山水有清音”“云深处”。洞窟内三级方形浮屠塔居中,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斗拱等仿木建筑构件,层层瓦垄出檐,上层四角镂空雕刻八角棱柱,形成了周匝回廊,为研究北魏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

云冈石窟不仅是北魏王朝辉煌历史的见证,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