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季度:全国汽车销量“成都夺魁”,但“成都制造”空白
2024一季度:全国汽车销量“成都夺魁”,但“成都制造”空白
2024年第一季度,成都汽车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数据显示,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20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作为消费大件的汽车表现尤为亮眼,不仅销量冲到了全国第一,产量也达到23.35万辆,同比增长9.4%。这份成绩单展现了成都汽车市场的独特魅力,也折射出成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图源:龙泉驿发布微信公众号
成都人买车的“跟”与“不跟”
不论在月度、季度、年度等销量榜单,成都排名前列是常态,但登顶较为罕见。
在经济复苏、释放消费的背景下成都近年 “大招”不断,成都人尤其受用。去年 3 月,龙泉驿区打出产销联动“促销牌”,单车累积最高补贴达 15 万元,总金额 1 亿。成都人不仅“跟了”,还一口气将成都送上了 4 月全国城市汽车销量榜一。
本就消费力强劲的成都人,愿意一掷千金,更擅长把握时机。
去年 8 月《鼓励将传统能源汽车更换为新能源汽车奖励政策实施细则》印发, 2000 元 -8000 元三档现金补贴将持续五年。如果说龙泉产销联动是油车“去库存”,后来的《细则》则为成都新能源汽车“拓市场”,这间接导演了今年 Q1 成都的登顶好戏。
巧合的是,动力电池原材料大幅下降与头部整车厂规模化效应初显,在今年初共同释放能量,导致车市价格战异常激烈。 乘联会数据显示,1 季度全国各城市汽车销量中,成都以 14.49 万辆排名第一。
相比分列其后的北京( 12.94 万辆)、上海( 12.78 万辆)、广州( 11.92 万辆)、重庆( 10.82 万辆),成都的“领先”幅度约为 11%-38% 。在本就享有长期补贴的情况下恰逢天降“相因”,成都人再次及时“跟进”,释放出巨大潜力。
截止于 2023 年数据,机动车全国保有量第一的成都,人口 2140.3 万排名全国第四,人均可支配收入 3.01 万元比上海的 8.48 万元低了不止一半。尽管在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路上,成都的“硬指标”比北上广仍有不小距离,但在汽车销量的赛道上,偶尔还能反超。
对于大部分成都人来说,汽车至少不是便宜的商品,在 “跟进”的时机上做好选择是必要的。而一旦决定购车,成都人体现出的价值观也与其它城市略有不同。
懂车帝数据显示, Q1 销量五强城市中,北京 EUS 是北京市场销量第五的车型;广汽埃安S 是广州市场最畅销车型;上海市场销量最高的第二至第五车型均为上汽大众产品,第一则是出自特斯拉上海工厂的Model Y;长安CS75PLUS 和深蓝 S7 为重庆市场销量第一和第三的车型。
不难看出,消费者更愿意购买本地品牌,这背后是情感、供应效率及购车成本等买卖双方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为部分购车者的 “习惯”。
图源:截取至懂车帝
而成都市场显然不同,其 Q1 销量前五的车型分别为特斯拉 Model Y 、问界 M7 、秦 PLUS 新能源、星越 L 、宋 PLUS 新能源,均为全国畅销车型。
在成都有投产的吉利并非本地品牌,还算感受到了一点成都人的“偏爱”,但两家在成都投产最早的链主品牌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却无一上榜;定位豪华品牌的沃尔沃车型未在榜单上出现还算合情,而价格普遍亲民的神龙系车型也未出列。
“搞活动”固然容易释放成都人的热情,但一分不少的“爆款”更受成都市场欢迎。
丰田、大众在国内市场江河日下,上海人继续给上海大众 “投票”,成都人则“不跟”习惯,紧跟“潮流”。 “跟”与“不跟”之间,成都人的选择塑造了成都车市的独特行情,也侧面展现出成都民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川汽野马未能挺立,成都缺少具备市场号召力的本土品牌是一时难以改变的事实。 提升赴蓉投产的车企们借成都辐射周边、放眼全球的能力,是成都汽车产业发展的现有路径之一。
成都汽车制造的“成长”与“思考”
成都经开区数据显示, Q1 “成都造”整车下线 23.35 万辆,同比增长 9.4% 。
其中,一汽大众产量为 16.15 万辆,占比总量 69.16% ;沃 尔沃 15820 辆、吉利GX7 和 GX9 产量达 1.8 万辆、大运汽车季度产量首次破万达 1.05 万辆。除此之外,川藏线“神车”也打上了成都烙印, 3 月 30 日,第一辆国产普拉多 2.7L 下线。
整体看来, Q1 成都汽车制造让人略感“疑惑”,但也不乏亮点。
“疑惑”在于,燃油车产量占比较高。以上品牌产出及型号均为燃油车,约占 Q1 总产量 88% ,如果加上未提及的神龙、高原等品牌,成都本季度燃油车产量占比可能高于九成。
今年 Q1 全国共生产 660.6 万辆汽车,其中新能源汽车共 211.5 万辆,占比约 32% 。相比之下,成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远低于全国大盘,是有意为之还是存在客观因素?
去年 4 月 8 日《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开始施行,明确了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 25 万辆以上,对于 2022 年产量仅 4.3 万辆的成都而言,在三年时间内产量翻 6 倍,需开足马力。
截至去年底,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 8 万辆,翻倍的增幅展示出强劲势头,然而今年 Q1 数据却未能体现相似迹象,或许受欧美市场及车企相继放缓新能源需求有关。
图源:活力东安湖微信公众号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 1-3 月我国汽车出口共 132.2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共 30.7 万辆,占比约 23.2% 。而去年我国汽车出口总量为 491 万辆,新能源汽车 120.3 万辆占比 24.5% 。
经过一个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出现微降,与 “持续暴涨”的印象略有出入。而 Q1 数据反映出海外市场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总量确实有“震荡上涨”,但并没有比燃油车高。
从国内市场看, Q1 总销量同比增长 10.6% ,而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暴增 31.8% ,选择新能源车的消费者越来越多。
海外与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热度不均,且差异正在拉大。
成都手上欠缺新能源强势品牌,即便在国内不温不火的大众 ID 系,也不出自其手。在国内热度渐涨的新能源“狂欢”中,暂时难当主角。
乘联会数据显示, 2023 年全球市场汽车销量为 8918 万台,燃油车 7490 万辆,占比约 84% 。换言之,手握丰田、大众两张国际“王牌”的成都,产量与市场对齐并没问题。去年,“成都造”汽车通过蓉欧快线远销至西亚及非洲部分国家。
这就不得不提 Q1 成都汽车制造的亮点了。一直以来,成都通过招引品牌和新设产线等方式积极补齐产品矩阵,包括车型、级别、价位等等。
价格相对亲民又稳定走量的速腾、捷达 VS 、 VA 等大众系车型构成了成都汽车制造稳定的产销基本盘;而定位中高及高端市场的沃尔沃产量稳定增长,预示着成都汽车制造正进一步拓宽 30 万元及以上价位段市场;随着国产普拉多下线,填补了“成都造”长期以来硬派越野车型“明星级”产品的空白。
Q1生产成绩单,依稀可见成都汽车制造的成长和“短板”。
五一期间,氢能源正式被成都列为重点产业链条、纳入发展计划。当市场风向有变,燃油车产销不愁的成都,其思考和发展的时间似乎更加充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