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各地春节习俗大盘点:从烧香祈福到舞龙舞狮
浙江各地春节习俗大盘点:从烧香祈福到舞龙舞狮
祥龙辞旧岁,灵蛇纳新福。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传统。浙江省各地的春节习俗更是各具特色,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杭州:烧八寺香
杭州人过年一定要做的事,就是烧香祈福。过去,杭州讲究正月初八烧“八寺香”,就跟我们现在的“集五福”一样,去齐了八个地方才算圆满。现在,很多习俗都从简了,但杭州人唯独对“过年烧香”笃行不辍,只不过从烧“八寺香”,转为到各大寺庙烧头香。在杭州一众寺庙中,人们偏爱灵隐寺,每年除夕夜晚上,到灵隐寺“烧头香”,认认真真祈福新一年是杭州人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日程。
宁波:搡年糕
宁波年糕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到了清末宣统年间,宁波年糕的广告文案就已经出现在上海环球社印行的《图画时报》上。年糕是宁波人新年必吃的吉祥食品。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五六,家里的青壮便会将前日浸泡好的米淘洗干净,用水磨磨成粉,再用纱布沥干水份,将粉舂碎后,放蒸桶里蒸熟,便可将此热气腾腾的米粉倒入石臼里捣了,宁波人叫“搡年糕”。
温州:分岁酒
温州分岁之俗由来已久,温州方言把聚餐称为“吃酒”,所以分岁自然要吃分岁酒。相较寻常,分岁酒的菜肴通常精心准备,并带有其特殊的寓意。温州人的年夜饭有着千年传统的特色,其精髓可以总结为“高脚碗十大盘”。十冷盘加上十热菜,寓意着“十全十美”;菜品用红色高脚碗装上,寓意红红火火,步步高升;每道菜上还要放一片红萝卜,方言称作“红菜”,意为讨个好彩头。
湖州:踩街
踩街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最初是春节期间百姓自发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相互庆祝的方式。每年春节期间,湖州各地都会举办民俗踩街活动,特色鲜明的舞龙舞狮、马灯、旱船、渔灯、船拳等湖州特色传统项目悉数亮相,来自湖州各地的表演人员身着各色服饰,手持特色道具,组成表演方阵巡游,为市民游客送上一场充满民俗气息的文化盛宴。队伍巡游之处,锣鼓喧天,人山人海,现场被热情的气氛和浓浓的年味包围。
嘉兴:摊镬糍
临近过年,嘉兴许多地方都要淘糯米,做镬糍。桐乡当地把这叫作“摊镬糍”,将糯米粉加水调成面糊,在锅中摊成薄饼状,制成镬糍。镬糍口感软糯,可甜可咸,是嘉兴地区的特色美食。镬糍可以用来泡茶,吃“镬糍茶”也是一种桐乡春节特色传统习俗。新年里到亲戚家拜年,亲戚必先端上一碗镬糍茶给客人。一碗下肚,全身热乎乎。
绍兴:请大菩萨
绍兴祝福,俗称“请大菩萨”,系一年中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起源于宋元时期,一般在腊月廿四至廿八夜,选择旧历上“宜祭祀”这一天进行。祝福桌子按“横神直祖”的原则摆放,福礼的摆法也有一定的规矩,仪式由男性当家人主持,全家男丁按辈分、年龄,依次行三跪九叩大礼,朝外祭拜。祝福风俗从产生至今,一直广泛流传于民间,体现了绍兴人民深刻的爱国情怀和祈求福神降临的美好心愿。
金华:迎板凳龙
板凳龙是用一块块凳板串联而成的龙灯,正月期间各村自发串演,一起舞龙。板凳龙凡出灯,前必有仪仗队开路,后定有什锦班压阵,铳声阵阵,龙虎大旗飞舞,一排排执事整齐有序。“迎板凳龙”是金华地区特色民俗文化,各区县的板凳龙形态各异,其中以浦江县最具代表。2006年,龙舞(浦江板凳龙)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去年,浦江迎板凳龙的画面也出现在“春节”申遗宣传片中。
衢州:滚花龙
滚花龙是流传于龙游县湖镇镇在正月里表演的一种民间男子群舞,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寓意消灾降幅、祥瑞福气。2012年,龙游滚花龙被公布为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滚花龙每年正月初六开舞,正月底散灯。舞龙时要放鞭炮以烘托热烈、欢庆的气氛。表演套路有“引龙出洞”“龙翻身”“打云头”“开东门”“闯西门”等二十多个高难动作,以灵活勇猛著称,活力四射,瞬息万变,给人以吉庆祥和之感。
舟山:晒鱼鲞
每到冬至前后,西北风起,浙东沿海地区便踩进“年忙”的前奏里。有一食事显得尤为重要——海边晒鲞,这是舟山渔民世代相传的独特手艺,他们将刚从海上捕捞回来的新鲜海鱼,精心剖制成鱼鲞,然后将其挂在阴凉且通风的地方晾晒。随着鱼鲞中的水分逐渐蒸发,释放出游离氨基酸,从而散发出一种诱人风味。鲞,与“乡”同音,对于舟山人来说,一味鱼鲞,既是热气腾腾的团圆饭,这也是舟山人特有的“年味”。
台州:狮舞
要想感受台州的春节氛围,必然要观看一次“大有来头”的台州“舞龙舞狮”,其中尤以临海黄沙狮子为代表。始创于北宋年间的黄沙狮子,又称上桌狮子,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舞、武结合,高超技艺名扬四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鲜明的地域名俗特色。每逢春节或集会庆典,台州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丽水:舞鱼灯
鱼灯舞是青田县最传统、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汉族灯舞种类之一。舞鱼灯的时间一般是在正月间,象征“年年有余”。青田鱼灯舞的道具呈现出以田鱼为主的淡水鱼形象,舞蹈动作根据鱼的生活习性设计,演出时以锣、鼓、镲、钹等为伴奏乐器,演员包头巾、系腰带、扣护腕、打包腿,打扮得与古代武士相似。青田鱼灯舞再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鱼儿的习性,体现出青田人民对五谷丰登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