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牢防溺水安全网:学校如何守护学生生命安全
织牢防溺水安全网:学校如何守护学生生命安全
溺水,已成为我国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因溺水造成的伤亡居我国0-17岁年龄段首位,1-14岁溺水事故比率超40%。
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如何有效预防溺水事故,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从安全教育到技能培训:学校防溺水教育的多维度展开
专题安全教育:筑牢意识防线
学校应定期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题活动,通过班会、黑板报、专题报告等形式,以典型事例警示学生。例如,组织观看溺水事故案例视频,邀请专业救生员进行现场讲解,让学生直观感受溺水的危险性。
“六不”准则:明确行为规范
教育部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加强游泳安全教育,明确要求学生做到“六不”:
-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 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 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这些准则应张贴在校园显眼位置,并定期组织学生重温,确保入脑入心。
游泳技能培训:提升生存能力
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设游泳课程,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游泳技巧。浙江嘉兴市将“为全市2万名以上三至五年级小学生开展游泳公益培训”列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自救互救训练: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会游泳并不等于会自救。湖南省临澧县全面实施“一乡镇一游泳池”工程,并注重教授学生溺水自救技能,包括踩水、仰漂、应对抽筋等特殊情况,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家校联动: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
家长教育:补齐安全短板
研究表明,溺水事故大多发生在校外,尤其是节假日及学生上学放学途中。因此,加强家长的安全意识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通过印发《告家长书》、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增强家长安全意识和监护人责任意识。
联防联控:织密安全网络
学校应主动与社区、水域管理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做好青少年学生校外游泳安全工作。例如,在江边、湖边、水塘边等设立游泳安全警示牌,聘请游泳安全巡视员或义务监督管理员。
创新教育方式:让安全知识“活”起来
体验式教育:增强实践能力
浙江省水上救生协会建议建立防溺水教育体验馆,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辨别危险水域和掌握自救互救技能。
科技辅助:拓展教育渠道
利用VR技术模拟溺水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学习应对策略;开发防溺水教育APP,通过游戏化学习提升学生兴趣。
成功案例:从地方实践看防溺水教育新路径
湖南立法:开创防溺水工作新局
湖南省出台全国首部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地方性法规,明确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的责任,为全国防溺水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浙江实践:打造防溺水教育新样本
浙江省不仅重视学生防溺水教育,还创新性地将家长纳入教育体系,通过家校社联动,构建起全方位的防溺水安全网。
预防溺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不仅要教会学生游泳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同时,家校社三方应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们织牢防溺水安全网,守护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