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耕堂:岭南古建筑艺术的瑰宝
留耕堂:岭南古建筑艺术的瑰宝
在广州番禺区沙湾古镇,有一座被誉为“岭南古建筑综合艺术之宫”的留耕堂,它不仅是沙湾何氏家族的宗祠,更是岭南文化的瑰宝。这座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的建筑,历经多次重建和扩建,现规模为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占地面积达3334.2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33.94平方米。
留耕堂的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分五间五进。第一进是头门,宽五间,达23.35米,进深为9.73米。正门前廊首先是六根八角形的石柱,内衬六根圆木柱。正门东西分别有一座钟鼓楼,宽4.4米。头门正中上摆放着写有“何氏大宗祠”五字的横匾,两侧的门联由陈献章写成。
第二进是祠堂的仪门(即牌坊),阔占三间,有11.1米,进深3.9米。牌坊前后侧各有四根白石柱子,撑起牌坊。横梁上承六组如意斗拱,层层飘出。正面的横匾上写着“诗书世泽”四字,过了仪门则可以看到背后正中刻有“三凤流芳”四个字。
第三进是拜厅,而过了拜厅就是第四进享殿,称为象贤堂。象贤堂进深16米,由横向四列、纵向七列一共二十八根巨柱支撑(其中四根石柱,其余是木柱)。
第五进也是最后一进是留耕堂,是祠堂的后寝,有木、石柱16根。堂中供有何氏先祖神像。
留耕堂的建筑装饰精美绝伦,展现了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华。正门屋檐的斗拱之下,33个驼峰一字排开,雕刻着繁复的人物故事、虫鱼鸟兽图案。在正门牌匾下,悬挂着一幅5米长的《衣锦荣归图》,生动地叙述了先贤科举出仕后荣归故里的情节。东西鼓楼外墙的砺石浮雕虽是清初的作品,但浑厚古朴的刀法,仍明显地保留了明代的风格。
留耕堂不仅是何氏家族的宗祠,更是岭南文化的缩影。何氏家族自南宋迁居沙湾以来,世代崇尚诗书,科举人才辈出。留耕堂前的水风塘边,竖着许多条形石块,被称为旗杆夹,见证了何氏子弟在科举考试中的辉煌成就。明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陈白沙题写的“诗书世泽”四字,更是何氏家族文化传承的最好诠释。
留耕堂作为沙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是何氏家族的象征,更是岭南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800多年的历史变迁,凝聚了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华,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如今,留耕堂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感受这座岭南古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