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珠三角第一村”:东莞蚝岗遗址的保护与传承
守护“珠三角第一村”:东莞蚝岗遗址的保护与传承
在东莞南城的繁华地段,一座被誉为“珠三角第一村”的蚝岗遗址静静地诉说着5000年前的故事。作为广东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人类聚落遗存之一,蚝岗遗址不仅展示了东莞先民的生活痕迹,更揭示了珠三角地区的文明起源。
一座博物馆,守护千年遗址
2007年6月28日,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建在遗址之上的博物馆,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主楼三层,内设遗址展厅、遗址出土文物展厅、三江流域彩陶展厅、互动展厅和临时展厅5个展厅。
博物馆的设计独具匠心,主体建筑依遗址所在地势而建,采用框架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外观以蚝壳为灵感,一、二层屋顶以白色为基调,隐喻蚝壳外形,两道弧形红砂岩高墙成为蚝壳的背景。一层的正门入口处设计成时光隧道,两侧玻璃屏墙后面显露出考古发掘后所见到的新石器时期的蚝壳堆积层,隧道尽头是展览前言和蚝岗人复原头像。
科学保护,让遗址“活”起来
博物馆在遗址保护方面采取了科学而谨慎的措施。蚝岗遗址现存面积约600平方米,基于对该遗址的保护和今后进一步科学研究的考虑,只发掘了其中的272平方米,其中真正发掘到底的仅72平方米,主要用于展示。为使观众对遗址能有更亲密的接触,在遗址发掘现场上方铺砌了透明的钢化玻璃层,观众可以直接对遗址做近距离观察。
博物馆内分遗址展厅、遗址出土文物展厅、三江流域彩陶展厅、互动展厅和临时展厅5个展厅,展厅面积共约1200平方米。馆藏文物906件(套),包括两具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骸、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各类文物。博物馆通过基本陈列、出土文物展示和互动展厅等方式,让观众了解遗址文化。
文化传承,让历史“活”起来
博物馆积极活化文化资源,举办“蚝叔讲古”系列讲座、“玉兰好家风”陶艺制作活动等趣味十足的展览和公教活动,寓教于乐,为东莞市民生动再现了人类先祖的社会生活情景。
东莞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科学安排,规范使用。
蚝岗遗址的保护和展示,不仅让我们得以一窥5000年前珠三角地区古人类的生活,更为研究岭南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作为珠三角地区最早的人类聚落遗址之一,蚝岗遗址揭示了这一地区文明的发端,为我们理解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蚝岗遗址博物馆不仅是东莞的文化地标,更是珠三角地区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它通过科学的保护措施和创新的展示方式,让这段悠久的历史得以传承,让岭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