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模式: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
松山湖模式: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
从大科学装置到产业转化:松山湖科学城的创新之路
2024年1月,亚洲首个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在广东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正式启动建设。这是继中国散裂中子源之后,东莞迎来的又一大科学装置,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在科技创新领域再次迈出重要一步。
然而,松山湖科学城的雄心不仅在于建设大科学装置,更在于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近年来,松山湖科学城探索出一套独特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被誉为“松山湖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
“松山湖模式”: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松山湖模式”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成功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死亡谷”难题。这个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包括成果转让、技术参股、室企攻关、产业集聚等多种转化模式。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将这种模式概括为“先立地,后顶天”。实验室不仅关注前沿科学研究,更注重市场需求,确保科研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考核体系,要求每个创新团队的产品都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并定期进行考核。
案例解析: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成功转型
骨水泥材料团队: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骨水泥材料团队自主研发的可吸收人工骨材料,有望于近期进入医疗市场。这款新材料不仅能够填补国内市场空白,还计划以现有市场同类产品一半的价格出售,将大大降低医疗成本。
该团队负责人方灿良表示,过去国内市场上同类材料主要依靠进口,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而他们的产品推向市场后,通过价格和技术优势,预计可以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突破关键材料技术
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单晶薄膜材料和高端铜材市场。团队成员刘科海表示,在来到材料实验室后,他们开始沿着两条路做科技成果转化:一条是自己创立企业,一条是和企业做联合工程中心。
例如,他们与中科晶益(东莞)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组建了轻元素高端铜材联合工程中心。在运作中,企业将实验室的技术拿到市场融资,从而发展壮大,再将产品通过实验室与更多的龙头企业去实现交互使用。
成果丰硕: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截至2024年6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团队已孵化成立产业化公司36家,产业化公司销售额、融资额逐年攀升,累计销售合同额超8.1亿元,其中18个项目融资超9.5亿元、市场估值超50亿元。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室的全方位支持。实验室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建立了公共技术平台,针对材料设计、制备、加工、表征、测量等,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先进、系统的通用性技术服务。目前,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开放设备180多台套,累计服务客户超500家,提供了超30万小时的各类检测和微纳加工技术服务。
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插上金融翅膀
为了推动科研成果顺利走向市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机制体制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实验室把80%的收益权奖励给科学家团队,实验室保留20%。这种分配机制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实验室还分别与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及粤科金融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两支新材料风险投资基金,总规模8.5亿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此外,实验室还搭建了两个技术转移与产业化专业服务平台,一个是“松山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项目提供从无形资产评估、投融资到投后管理等多方面支持,另一个是“松湖之材产业育成中心”,为初创企业及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提供基础性支撑服务。
展望未来: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高地
随着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的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将进一步提升在超快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能力。两个大科学装置的协同效应,将为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注入新的动力。
松山湖科学城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和创新资源,致力于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学城。可以预见,在“松山湖模式”的引领下,这里将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的热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