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降压药服用全攻略
高血压患者降压药服用全攻略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然而,很多患者对降压药的使用存在诸多疑问和误区。本文将从降压药的种类、服用时间、常见误区以及特殊人群用药等方面,为您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降压药服用攻略。
降压药有哪些种类?各自有什么特点?
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主要有5大类: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适用于伴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等患者。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如氯沙坦、缬沙坦等。与ACEI类似,但副作用更少,常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
钙通道阻滞剂(CCB):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等患者。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适用于老年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等。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适用于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等患者。
降压药什么时候服用最好?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教授刘越表示,不同种类的降压药,服药时间也略有不同。
长效降压药:一天只需服一次,要求患者清晨醒后半小时或一小时内服用。如氨氯地平、厄贝沙坦等。
中效降压药:通常作用时间为10~12小时,建议每日服用两次。推荐在清晨6
7点和下午45点各服一次。短效降压药:因药效较短,需根据血压情况一日服用两次(早晚各一次)。但不推荐常规使用,仅在特定情况下使用。
降压药服用有哪些常见误区?
“伤肝”“伤肾”不能吃:药物要经过肝脏、肾脏代谢出体内,但并非说明书上有伤肝伤肾的副作用就不能服用。如果患者的肝脏或肾脏本身有问题,医生会根据药物特点、患者肝脏和肾脏情况合理选择药物。总体上看,吃高血压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危害,远小于不吃高血压药引发心梗、脑梗等疾病的危害。因此,患者要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发生疑似药物不良反应时,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而不要自行停药。
含服“心痛定”快速降压:有的患者在偶尔出现突然的血压升高时(如收缩压超过200mmHg)会非常紧张,选择服用快速降压的药物让血压赶紧降下来,比如,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心痛定)。这样做容易给患者带来危险,应当禁止。原因是舌下含服心痛定时,药物经过舌下静脉直接吸收入血,血药浓度迅速增加,可能导致血压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其结果是,有些患者会出现突然晕倒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服药期间不监测血压:有的患者仅在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时才服用降压药,一旦症状消失就停药。还有的患者能够坚持长期服药,但自己不按时监测血压,认为只要头不痛不晕就没事了。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
长期服药一天不能停:高血压用药的确是长期的,除非是有明确原因的高血压(比如肾血管狭窄)。原发性高血压不可能治愈,必须终身服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这就是最好的治疗。但这不是“药物依赖”的意思,而是高血压这种慢性病的特点就要求坚持长期治疗。
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高血压以舒张压增高为主者,多伴有血容量多,易诱发脑出血、心力衰竭等,可选用利尿剂,一般不用β受体阻滞剂。
孕妇:拉贝洛尔可用于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因其对胎儿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极小,也不影响胎盘和肾脏血流量,还可促进胎肺成熟。
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谨慎使用ACEI和ARB类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
心力衰竭患者:可选择安全性较好的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除了合理用药,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控制血压同样重要:
低盐低脂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控制脂肪摄入量。
适量运动:如快步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
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过量酒精对血管的损害。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和情绪波动。
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降压药的使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者应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同时配合健康生活方式,才能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