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原始社会末期的象形文字到现代简体字,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本文将为您详细梳理汉字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现这一独特文字体系的演变历程。
汉字产生的历史背景: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贫富差距出现导致阶级出现
汉字的产生时间可以追溯到至今五千年到七千年前,当时的中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雨水充足,为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先天性的条件。当时的黄河中下游人类早已经不是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群了。黄河中游地区已经进入了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经住进了自己建的房子里,种植农业和畜牧农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来源方式,人们使用的工具早已经不是旧石器时代的简单石器和木棒等,而是打磨的石器和骨头加工成的工具(比如骨针),已经精加工的木头工具和少量的青铜金属,以及陶瓷工具等。
由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原始部落中已经从母系社会逐渐过渡到了父系社会,剩余物资的产生最终导致了私有制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以往的平均分配制度被打破,最终导致贫富分化产生,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和私有化越来越普遍,最终导致了阶级分化。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最终导致的私有制出现,私有制的出现又导致了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加剧又导致了阶级的出现。汉字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逐渐产生的。
原始社会末期
氏族公社末期和部落联盟时期原始汉字的出现
原始社会末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逐渐增多,剩余物资的出现导致了交换物品现象的普遍发生,贫富分化导致人们要面对的事情和需要处理问题越来越多,阶级的产生导致部落内部越来越复杂化和阶层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和部落就开始需要文字了。(文字的产生过程非常复杂,但是先出现了需要文字的情况然后才出现了文字)
最早的象形文字和图画文字以及线条文字等便开始出现和被应用,最古老的汉字也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汉字的老祖先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了。
夏朝建立之前,远古汉字的不断发展
夏朝建立之前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父系社会早已经取代了母系社会制度,氏族公社制度面临着解体。部落内部贫富分化和商品交换早已经非常普遍,部落内部成员之间,部落和部落之间的联系已经非常频繁,部落和部落之间的战争经常发生,大部落吞并小部落,部落之间的兼并经常发生。在这个过程中,远古汉字的数量越来越多,当时的文字主要刻在木板和兽骨和陶瓷上面的。
仓颉造字只是传说,但仓颉对汉字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仓颉
今天,中国的神话传说里一直有仓颉造字的故事,传说仓颉根据飞鸟和动物的形态,山川的变化,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夜晚天上的星辰图样等创造了文字。这个神话故事很长,也很魔幻,但肯定不是真的,一个原始人创造不了复杂的文字的。
但根据历史考古研究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记载以及后世的人们的研究,(《淮南子》《吕氏春秋》《荀子》等都有关于仓颉的记载)仓颉这个人历史上真实存在过,是轩辕黄帝时期的一个官员,而且是富裕家庭出生,本身就是原始社会末期的贵族阶层。
仓颉造字可信度经不起推敲,肯定不是真的,但仓颉确实对汉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真实的仓颉出生于富裕家庭,是轩辕黄帝时期的一个官员,对文字非常精通、是轩辕黄帝时期的文字专家。仓颉生活的时期,黄河流域部落之间兼并经常发生,出现了一些大型部落和部落联盟,部落首领的权利已经非常大。部落内部和部落之间的交流非常普遍,文字已经数量繁多。
仓颉把当时各个部落的大量的文字搜集和整理,并进行统一,而且规范了文字的使用。仓颉的这一做法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书同文。仓颉造字只是神话传说,但仓颉整理和规范文字使用确是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汉字整理者。仓颉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功绩。曾有国外专家认为:仓颉对原始汉字的整理和统一规范和秦始皇统一中国一样伟大,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绝对性的影响。
夏朝文字
直到今天,历史界也没有把夏朝研究明白,夏朝的文字资料非常的稀少。但经过研究夏朝确实有官方文字,夏朝的文字和商朝的甲骨文一样也主要是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也有部分刻在陶瓷上的,夏朝文字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时期文字的传承。但由于年代久远,流传下来关于夏朝文字的资料非常稀少,考古也一直没有重大发现。但通过零星考古发现的夏朝时期的文字,发现夏朝文字传承自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末期三皇五帝时期的早期图画文字,也可以证实商朝的甲骨文是夏朝文字的传承和发展。
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夏朝时期的文字主要是刻在木头和木板上的,但由于过去了几千年,木制品早已经腐烂消失不见。所以今天只能找到零星一些刻在骨头和龟甲以及陶瓷上的夏朝文字。
殷商甲骨文:汉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文字,拥有着成熟的文字体系。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单个字大约四千左右,还有大量的未被发现的甲骨文单个字。由于大量的甲骨文流失到了海外,曾经又有大量甲骨文流失到民间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估计所有的商朝文字单字总数量超过一万。
通过殷商时期甲骨文和发现的残存夏朝文字对照研究,可以确认商朝文字和夏朝文字是一脉相承的。
甲骨文数量庞大,文字众多,有着成熟的文字体系,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商朝的文字不仅有甲骨文,还有大量刻在鼎上和陶瓷上的文字,但流传下来的主要以甲骨文为主。
商朝还有金文,也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但商朝的金文数量稀少。
殷商甲骨文
周朝时期文字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文字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基本承袭了商朝的甲骨文,特别是西周早期,基本上还是以甲骨文为主。西周中后期,由于中国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数量急剧增多,出现了大量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历史上称为金文,也叫鼎文。
西周末年,金文发展到了一个高潮,周天子王室铸造了大量的铸刻金文的青铜器。除了周天子,各诸侯国也铸造了大量的铸刻金文的青铜器。
战国时期,由于竹简木简和绵书的大量应用,金文开始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开始独立自主的发展,到战国中后期,各个诸侯国基本上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字体系,各诸侯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文字和书写方式。但由于都是脱胎于商朝流传下来的文字,所以又有很多相近之处。
春秋战国之前,懂文字的基本上都是统治阶层和贵族阶层,下层平民基本上是文盲。春秋战国的五百多年里,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各自为政,教育的大力发展,甚至出现了民间教育事业,大量的下层人民开始接触文字知识。竹简和木简的出现让文字的普及率大大提高,这一时期大量的下层人接触到了文字知识,最终成了知识分子。
西周金文
秦国大篆文字,汉字从图画文字向笔画文字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不断演化,周王室东迁之后,(周王室东迁是指周平王把首都从镐京迁到了洛阳)秦国占据了原西周的关中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秦国的文字在西周文字基础上演化成了大篆。
大篆之前的文字从原始社会末期到西周几千年里一直属于象形图画文字,象形图画文字笔画线条粗细不均匀,线条最粗的地方甚至是最细地方的好几倍,甚至带有大量的图腾色彩。大篆文字最大的进步就是线条笔画粗细均匀,极大的降低了书写难度。同时大篆文字开始书写规范化,字形接近方块字,字体大小接近统一,大篆文字的出现和完善让中国文字从图画文字过渡到了笔画文字。
大篆文字相比之前的图画文字,由于线条粗细均匀,书写有了规范化,字体大小相近,极大的降低了书写和学习难度,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习文字知识。
大篆文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天下书同文小篆文字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面临着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原六国的文字各不相同,书写不同,体系甚至也不相同,全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决定统一文字。丞相李斯在原秦国大篆文字的基础上,简化和规范了一套新的书写体文字:小篆文字。
秦始皇废除了原来的六国文字,将全国文字统一为秦小篆文字,天下重新开始使用同一种文字。秦朝对文字的统一让天下彻底融为一体,之后的汉朝仍坚持天下书同文的制度。
小篆文字相比大篆文字,笔画数量大幅度减少,书写彻底规范化,摆脱象形图画文字的特点,中国文字彻底的从象形图画文字过渡到了笔画文字。
小篆文字
隶书逐渐取代小篆,成为通用文字
隶书起源于秦朝,是秦朝人程邈所创,发展成熟于汉代,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发展而来的。隶书字体形状方正,将小篆的曲线笔画改为直线笔画,将线条改为笔画,将一些圆转的笔画改为方折。隶书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书写比小篆更加简单便捷,笔画相较小篆减少了许多。
秦始皇在用李斯所创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久之后也决定采用隶书,但秦朝存在时间太短,还没来得及推广隶书秦朝就灭亡了。
西汉建立之后,官方文字沿用秦朝的小篆。但隶书也使用,最初隶书只是小篆的辅助字体,但由于隶书相比小篆有着便于学习,书写方便等特点,隶书在官方文字中使用比例越来越大。西汉后期,隶书在官方文字使用的比重已经超过小篆。
汉朝的隶书在东汉时期达到了繁荣,汉朝隶书在秦朝隶书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隶书又分为秦隶书和汉隶书。东汉时期,隶书已经基本取代了小篆成为官方通用文字。
隶书
草书的产生和发展
草书出现在汉朝,是为了书写简单而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西汉时期,随着隶书逐渐普及,一些人为了书写方便在隶书的基础之上创制了草书。汉朝的草书被称为章草,是一种打破隶书方正规矩体系的一种简单草率的写法,带有着浓厚的隶书特点。章草书在汉朝,三国时期非常盛行。
东汉末年,在章草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今草书。今草书基本上没有了隶书的特点,今草书字与字甚至连在了一起,偏旁和部首也更加简单,比章草书更加草化。
到了唐朝,在今草书基础上发展出了狂草书。狂草书字体连绵环绕,形状千奇百怪,书写十分放纵,结构更加简单。(狂草书又被称为大草书)
由于草书书写随意,始终无法成为官方文字,所以草书一直是在民间流行,基本上走的是艺术字体的路。
楷书的产生和发展
楷书出现在汉朝末年,是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的。楷书相比隶书,字体更加简化,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看起来更加规矩整齐。三国时期楷书开始迅速流传开来,楷书是南北朝时期最为流行的字体,作用和影响力逐渐超过了隶书。隋朝和唐朝时期,楷书极其繁荣,楷书在唐朝彻底成熟,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东汉末年的楷书残留有不少了隶书特点,南北朝时期楷书发展更加完善,并且在南朝和北朝发展出了各自的特点。北朝楷书风格质朴,笔法刚强有力。南朝楷书疏放妍秒,长于尺牍。楷书在唐朝发展到了高潮,出现了许多楷书大家,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
楷书
行书产生和发展
行书出现在东汉末年,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书体。行书书写起来行云流水,快捷方便,有很高的实用性。行书在东汉末年出现后迅速扩散传播开来,广受欢迎。南北朝时期和楷书一样繁荣,之后一直在汉字书体中占有重要位置,一直长盛不衰。历史上出名的行书作品很多,最著名的行书作品便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行书
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化和汉语拼音的发明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了汉字简化工程,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时,我国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同时废除了一千多个异体字。汉字简化之前我们使用的汉字被称为繁体字,简化后的汉字被称为简体字,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不仅对汉字进行了简化,而且发明了基于普通话发音的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简史
现在我们梳理清楚了汉字产生和发展全过程
汉字出现的背景:大约五千年前到七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华夏族祖先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物品,出现了贫富分化,最终出现了阶级。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之后,部落内部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阶级分化日益严重。部落与部落之间冲突和兼并不断发生,部落联盟出现。
原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由于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导致社会分化,商品交换频繁,部落内部和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原始象形图画文字产生,到轩辕黄帝时期,一个叫仓颉的人整理和规范了当时的原始文字。
夏商周时期的古代汉字发展:夏朝和商朝承袭了原始社会末期的原始文字,商朝的甲骨文是古代汉字的一个里程碑。西周时期的金文更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古汉字。
原始社会末期文字,商朝甲骨文,西周的金文都属于象形图画文字。
大篆和小篆让汉字从古老的象形图画文字过渡到了笔画文字:周王室东迁之后,秦国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并在西周文字的基础上发明了大篆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废除了原六国的文字,用丞相李斯改良大篆文字而来的小篆文字统一全国文字。中国文字从象形图画文字过渡带了笔画文字。
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进一步发展了汉字: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朝天下书同文的制度,并且继续沿用秦朝小篆文字为官方文字。西汉中后期隶书字体逐渐占主导地位,东汉末年隶书基本取代了小篆的地位。隶书之后出现了草书,但草书一直在民间流行,并没有成为官方字体。东汉末年出现了楷书和行书,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楷书和行书发展成熟,一直流传至今。
建国后进行了汉字简化和发明了汉语拼音,进一步发展了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