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普数据揭示中国人口新趋势:总量放缓、结构变化、素质提升
七普数据揭示中国人口新趋势:总量放缓、结构变化、素质提升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揭示了中国人口发展的新趋势。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总量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老龄化程度加深;同时,人口素质显著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人口总量:增速放缓,拐点将至
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人口总量达到14.1亿人,相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增加了720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53%。这一增量比2000年“五普”到2010年“六普”的10年间减少了185万人,增速降低了0.04个百分点。
这一数据表明,中国人口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的时期已渐行渐远。专家预测,“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预计将是21世纪最后一个人口完全正向增长的发展规划期,而到“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中国将正式迎来人口总量的“拐点”。
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劳动力减少
七普数据还显示,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最引人关注的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这一比例相比2000年提高了8.4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间就升高了5.4个百分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趋势还将持续。预计在“十四五”时期,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出生高峰形成的人口队列将相继跨入老年期,使得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最近几年短暂的相对缓速的演进状态扭转至增长的“快车道”。这将给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供给带来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数量持续减少。2020年,这一群体数量为8.94亿人,占总人口的63.35%,相比2010年减少了4000多万人。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将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影响。
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提升,收获“质量红利”
在人口总量和结构带来挑战的同时,七普数据也揭示了一个积极信号:中国人口素质显著提升。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达到15467人,比2010年“六普”时高出653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也在升高,而初中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比例以及不识字率则在降低。
这一变化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成果。义务教育的普及、高中教育的推广、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更加优质充裕的人才资源。可以说,中国正在从“人口数量红利”转向“人口质量红利”。
人口分布:城镇化加速,区域格局重塑
七普数据还显示,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突破50%后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9%,比2010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人口迁移流动是城镇化率从2010年“六普”到2020年七普相继冲上50%和60%大关的主推进力,广东省也由此继续成为人口数量第一大的省份。
从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一般规律看,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城镇化率有潜力以较快速度提升的发展机遇期,“十四五”时期可突破65%的城镇化率,乡城之间因此还将呈现出大迁移大流动的基本格局。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历史上千百年的“乡土中国”正日益发展为“城镇中国”,这可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应对之策:系统谋划,科学施策
面对人口总量拐点将至、人口结构深刻变化的挑战,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和托育服务供给,推动发展“银发经济”。
发展养老事业和产业: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推进医养结合,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营造孝老尊老助老良好社会氛围,推进适老化改造,支持城乡社区组织、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便利。
提升人口素质:继续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
优化人口分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和分布。
人口问题关系全局,需要系统谋划、科学施策。虽然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带来一定挑战,但通过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分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中国完全有能力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