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行动与未来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行动与未来
截至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7亿,占比15.4%。按照联合国有关老龄化的划分标准,我国已全面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一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挑战,也催生了新的发展机遇。
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全方位的影响。从经济层面看,劳动力供给减少,养老和医疗支出压力增大,经济增长面临潜在阻力。据统计,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仅为902万,而死亡人口达到1110万,自然增长率降至-1.48‰,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峻。
从社会层面看,家庭结构小型化和人口流动加剧了养老负担。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数量增加,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持续攀升。同时,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2024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到2029年基本建成养老服务网络,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意见从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构建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发展三方协同机制等方面作出系统性安排。
民政部等2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聚焦促进养老服务供需适配、拓展养老服务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等5个方面,提出19条政策措施。同时,为规范养老机构健康发展,民政部等7个部门还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的指导意见》,对预收费收取、管理、使用、退还等环节进行全链条监管。
社会各界积极创新
在政策引导下,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养老服务创新实践。
企业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从智能家居到健康管理,从老年旅游到教育培训,各类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业态蓬勃发展。一些企业还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智能穿戴设备、护理机器人等科技产品,提升养老服务效率和质量。
社区层面,各地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例如,北京市西城区创新“一键呼”智慧养老服务,通过智能设备实现紧急救助、生活服务、健康监测等功能。上海市浦东新区推进“长者照护之家”建设,打造“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康复护理等服务。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
发达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养老模式方面,英国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结合全科医生就近首诊治疗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美国的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模式,为不同健康状态的老年人提供一体化居住设施与服务。
在长期护理保险方面,日本于2000年率先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主要面向65岁及以上的国民和加入医疗保险的40岁至64岁的失能人口。韩国于2007年通过“长期护理保险法”,主要面向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65岁以下患者。
在智慧养老方面,发达国家积极开发护理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等科技产品。据统计,目前全球6万多种老年用品中,日本就有4万多种,德国也研发生产了丰富的护理辅具、助行器等智能设备。
未来展望
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长期挑战,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增加护理型床位比例,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
二是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资金筹集机制,减轻老年人经济负担。
三是推动涉老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是营造孝老尊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五是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有效应对这一挑战,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有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