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铁路:从内江到资阳的传奇之路
成渝铁路:从内江到资阳的传奇之路
1952年7月1日,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新中国第一条自主建设的铁路——成渝铁路正式通车。这条全长505公里的铁路,不仅改变了四川盆地的交通格局,更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艰难的建设历程
成渝铁路的建设历程堪称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早在清末,川汉铁路的建设就因列强争夺筑路权而引发保路运动,最终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资金短缺,铁路建设多次中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下,成渝铁路的建设才得以重启。
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开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10多万民工和3万多名军工筑路队员,用血汗和智慧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据统计,整个工程共使用了5.6万吨钢轨、5万余吨水泥、128万余根枕木,总运量达1.5亿吨公里。1952年7月1日,仅仅两年时间,成渝铁路就实现了全线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
内江至资阳段的传奇
内江至资阳段是成渝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100公里,沿途分布着多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车站。其中,内江站是该段的重要枢纽,见证了无数旅客的离合悲欢;资中站则承载着当地人的记忆与乡愁。
如今,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老成渝铁路的客运业务已逐渐减少。目前,内江至资阳段仅保留了一对慢车(5611/5612次),这是全国仅存的81对绿皮客车之一。虽然速度不快,但这趟列车依然在为沿线居民提供着便利的出行服务。
新时代的使命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成渝铁路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货运重任,更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统计,2005年,成渝铁路发送货物1403.3万吨,到达货物3090.8万吨,分别是1987年的1.37倍和1.42倍。虽然客运业务逐渐减少,但其货运功能仍在不断增强,为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动力。
从1952年到2023年,成渝铁路已经走过了70多个春秋。它不仅是一条交通大动脉,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铁路发展史。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这条传奇之路将继续见证中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