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国出台政策应对孤独问题,这些创新举措值得借鉴
全球多国出台政策应对孤独问题,这些创新举措值得借鉴
孤独感不仅仅是个人情感体验,更是一个关乎社会和健康的全球性议题。从美国到丹麦,从日本到韩国,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应对孤独问题的方案。
图片1:美国的“流动餐车”服务 (图源:美国社区服务组织VANTAGE Aging)
孤独问题的严重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显示,长期孤独与中风、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等疾病都存在联系。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1/4的老年人和至少1/6的青少年面临社交隔离问题。缺乏社会联系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可能使中风风险增加32%,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9%,它还与更高的焦虑、抑郁和自杀率相关。此外,全球痴呆症风险中有5%可归因于社会孤立。
欧洲年轻人的孤独危机
贝塔斯曼基金会发布的《2024年欧洲青年孤独感比较》报告显示,约57%的18至35岁欧洲年轻人感到中度甚至严重孤独,该数值明显高于36至69岁年龄段的受访者。法国的年轻人尤其孤独,感到至少中度孤独的法国年轻人占比达到63%。
社交媒体的流行是年轻人孤独感加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尽管互联网提供了更多沟通渠道,却时常让年轻人陷入“社交攀比”的陷阱。当年轻人看到他人分享的“完美生活”时,容易进行对比并产生疏离感,进而感到失落和孤独。
各国应对措施
美国前公共卫生局局长穆尔蒂曾发布报告提议一项由六大支柱组成的应对孤独问题的社会支持框架。在地方层面,一些项目被证明或许可以对抗孤独问题。例如针对老年人的送餐服务“流动餐车”,不仅提供餐食,还为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社交机会。
欧盟于2018年就孤独感和社会孤立问题发布了一份政策简报,这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孤独感问题正式纳入议程的超国家组织。同年,英国任命了首位“孤独大臣”。法国政府和社会组织2016年开设了由同龄人接听的心理支持热线“深夜热线”,一些高校也相继推出“伙伴计划”,帮助新生更好地融入校园。
德国汉堡、柏林等地方市政当局还在推广“代际公寓”,让老年人和年轻人花费更少的租金,居住在同一栋公寓楼中。楼内配备公共厨房、公共活动室等设施。住房合同还规定,每周年轻人都要和老年人进行几个小时的交流。
丹麦推出了《国家反孤独战略与行动计划》,目标是在2040年之前将孤独现象减少一半。丹麦“反孤独运动”组织定期组织“丹麦共餐”活动,旨在通过全国范围的共餐活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社会凝聚力。
韩国雇佣劳动部运营的“地区青年就业网络”中的一个成功案例,该部门去年10月选定了10个就业中心,于去年12月试运行。数据显示,约3800名青年接受了相关服务,其中约200人成功找到了工作。
日本在2021年任命首位“孤独大臣”,并在内阁官房设立了孤独与孤立对策办公室。去年4月,日本时任“孤独大臣”加藤鲇子宣布,把5月定为“孤独与孤立对策强化月”,其间将设置24小时热线和网络平台,供人们就孤独与孤立问题集中进行咨询援助。
面临的挑战
虽然多国出台了结合本国实际对抗孤独感的政策,但这些措施的落实仍存在挑战。社会上仍存在对孤独问题的歧视和偏见,这会阻碍受孤独感影响的人寻求帮助;如何精准找到那些受孤独影响最大的人并给予他们支持仍是一大难题,年轻人也需要找到一个与他人面对面交流和独居之间的平衡点;要确保各项措施的可持续性和覆盖面,特别是在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
“孤独是人工智能无法解决的问题。”虽然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迭代更新以及陪伴机器人的发明让人们看到这项新技术可以模仿人类情感并帮助用户缓解无聊和孤独的可能性,但用人工智能或机器人作为应对孤独感的解决方案可能反而弱化人们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意愿,从而加剧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