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米德论战:先天VS后天,谁赢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米德论战:先天VS后天,谁赢了?

引用
百度
11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1%B3%E5%BE%B7%E5%BC%97%E9%87%8C%E6%9B%BC%E4%B9%8B%E4%BA%89/6991890
2.
http://psych.cas.cn/news/kyjz/202411/t20241111_7437484.html
3.
https://www.gmw.cn/01ds/2009-02/25/content_891266.htm
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7100229794064733
5.
https://www.sohu.com/a/443557131_737767
6.
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E7%B1%B3%E5%BE%B7%C2%B7%E5%BC%97%E9%87%8C%E6%9B%BC%C2%B7%E8%90%A8%E6%91%A9%E4%BA%9A%E2%80%94%E2%80%94%E5%85%BC%E8%AE%BA%E4%BA%BA%E7%B1%BB%E5%AD%A6%E7%94%B0%E9%87%8E%E8%B0%83%E6%9F%A5%E4%B8%8E%E6%B0%91%E6%97%8F%E5%BF%97%E5%86%99%E4%BD%9C-%E5%BC%A0%E4%B8%BD%E6%A2%85-%E8%83%A1%E9%B8%BF%E4%BF%9D/db45931701800878566931720ac72cc7a00ed221
7.
https://rcenw.lzu.edu.cn/c/201907/595.html
8.
https://www.linkresearcher.com/theses/99149fe6-1349-4616-a6a9-651db80386c2
9.
https://anthro.ntu.edu.tw/%E7%9B%B8%E9%97%9C%E8%B3%87%E6%BA%90/%E4%BA%BA%E9%A1%9E%E5%AD%B8%E5%8F%B2%E8%BE%AD%E5%85%B8/margaret-mead%EF%BC%88%E7%91%AA%E6%A0%BC%E9%BA%97%E7%89%B9%EF%BC%8E%E7%B1%B3%E5%BE%B7%EF%BC%89/
10.
http://xhfm.com/2006/0711/1184.html
11.
https://xiaobao.sysu.edu.cn/phone/content.aspx?id=4969

1928年,年轻的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出版了她的成名作《萨摩亚人的成年》。在这部民族志专著中,米德通过对萨摩亚社会的田野调查,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观点:青春期的种种现象并非由先天遗传决定,而是受到后天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当时盛行的遗传决定论,也奠定了米德在文化人类学界的地位。

然而,半个多世纪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德里克·弗里曼(Derek Freeman)教授对米德的研究提出了尖锐的质疑。他在1983年出版的《米德与萨摩亚人的青春期》一书中,从多个维度对米德的研究进行了批评:

  • 方法论质疑:弗里曼指出,米德的田野调查时间过短(仅9个月),且调查对象主要是青少年,这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代表性。
  • 经验证据的反驳:弗里曼通过自己的田野调查发现,萨摩亚社会并非如米德所描述的那样和谐。实际上,萨摩亚社会存在严格的基于血统的等级制度,对少女童贞有极度崇拜,青春期冲突和自杀率都很高。
  • 意识形态批判:弗里曼认为,米德的研究受到了其个人意识形态的影响。她过于执着于证明文化决定论,从而忽视了客观事实。

这场论战持续至今,虽然没有得出最终结论,但它对社会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使研究者们更加审慎地对待田野调查数据,同时也推动了对文化与人性关系的深入思考。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先天与后天之争有了新的科学依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双生子设计和跨物种实验,揭示了面部情感识别能力的遗传基础。研究发现,低空间频率(LSF)的情感识别能力主要受遗传因素调控,而高空间频率(HSF)的识别能力则更多受到环境影响。这一发现表明,人类的社交能力既包含先天遗传的成分,也受到后天环境的塑造。

米德与弗里曼的论战,以及最新的科学研究都表明,先天与后天之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议题。它不仅涉及生物学和心理学,还牵扯到文化、社会结构和个人经历等多个层面。在当代学术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采取一种整合的观点,即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考虑先天与后天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支持某一方。

这场持续百年的学术论战,虽然没有明确的胜负,但它推动了人类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机制的深入理解。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争论本身十分复杂,涉及到一系列有关事实的、理论的、历史的、比较的甚至个人的问题。”但正是这种复杂性,为学术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