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菲新书揭露学术圈性别歧视真相:权力的经济
田晓菲新书揭露学术圈性别歧视真相:权力的经济
“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男人,而且还是老男人,都没有当上哈佛教授,而你却当了哈佛教授呢?”这是田晓菲在成为哈佛教授后,在哈佛亚洲中心遭遇的一位中国记者的质问。这位记者的言外之意很明显:男性优于女性,老男人更优于年轻男人,哈佛教授非老男人不办。然而,田晓菲用她的经历和成就,有力地回击了这种性别歧视的偏见。
在新书《留白:秋水堂文化随笔》的后记《权力的经济》中,田晓菲详细描述了自己作为女性学者在学术界遭遇的性别歧视。这些歧视不仅来自男性,也来自女性,不仅在中国存在,在美国也同样存在,但中国的性别歧视表现得更为明显。
田晓菲指出,学术界的性别歧视包括但不限于:对女性学者能力的质疑、认为女性不适合从事学术研究、对女性学者的成就持怀疑态度、在学术会议上轻视女性学者的观点、认为女性应该专注于家庭而非事业。这些歧视行为如同“房间里的大象”,虽然显而易见,却很少有人公开谈论。
田晓菲的遭遇并非个案。数据显示,香港八所公立大学在2017/18学年,女性仅占高阶教职的18.8%。这种“玻璃天花板”效应,使得女性在学术界的上升路径困难重重。更令人担忧的是,学术圈内还存在着更为隐秘的性别不平等:性骚扰、性化的评论、物化女性、不平等的家庭角色分工等。
田晓菲强调,性别歧视是一个文化和社会问题,需要正视并解决。她认为,思想、学问和勤奋没有性别之分,这种歧视源于社会文化的畸形传统和权力结构。要扭转这一局面,首要的是认清并正视性别歧视在各个领域的体现。
田晓菲的书引发了广泛讨论,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性别歧视问题。她呼吁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给予女性学者平等的机会和尊重。只有这样,学术界才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社会才能进步。
正如田晓菲所说:“女孩子只会死读书”、“男生比女生更适合学数学和物理”、“你怎么平衡家庭和事业”……这些生活中显见的刻板印象,不仅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实现性别平权,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勇于面对问题,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