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心理学史上的争议经典
斯坦福监狱实验:心理学史上的争议经典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的实验之一。1971年,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设计了这个实验,旨在研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然而,这个仅计划进行两周的实验,却因为参与者行为的极端变化而在6天后被迫终止。这个实验揭示了情境力量对人类行为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心理学研究伦理的深刻讨论。
实验背景与目的
1971年8月,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和他的同事们开展了一个实验,旨在确定成为囚犯或监狱看守的影响。斯坦福监狱实验,也被称为津巴多监狱实验,后来成为心理学史上最著名且最具争议的研究之一。
这项研究一直是教科书、文章、心理学课程乃至电影中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我们将介绍它包含什么,学到了什么,以及那些质疑实验科学价值和意义的批评。
津巴多是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前同学。米尔格拉姆以他的服从实验而闻名,津巴多希望在米尔格拉姆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情境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具体来说,研究人员想要了解参与者在模拟监狱环境中的反应。他们想知道,知道他们正在参与实验的身心健康的人是否会在类似监狱的环境中改变他们的行为。
实验设计与过程
为了进行实验,研究人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大楼的地下室设立了一个模拟监狱。然后,他们选择了24名大学生扮演囚犯和看守的角色。
参与者是从70名志愿者中选出的,这些志愿者没有犯罪背景、心理问题或重大医疗状况。每位志愿者同意以每天15美元的报酬参与斯坦福监狱实验,为期一到两周。
模拟监狱包括三个6英尺乘9英尺的监狱牢房。每个牢房容纳三名囚犯,并包括三张床。牢房对面的房间被用作看守和监狱长的房间。一个很小的空间被指定为单独监禁室,另一个小房间则作为监狱院子。
24名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囚犯或看守组。囚犯在研究期间需要每天24小时待在模拟监狱中。看守被分配为三名一队,每班工作8小时。每班结束后,他们可以回家直到下一班。
研究人员能够使用隐藏摄像头和麦克风观察囚犯和看守的行为。
实验结果与影响
那么,在津巴多实验中发生了什么?最初计划持续14天的实验,因为参与者身上发生的事情,不得不在仅仅六天后就停止了。看守变得专横,囚犯开始表现出极度的压力和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
- 尽管囚犯和看守被允许以任何他们想要的方式互动,但互动是敌对的,甚至可能是非人化的。
- 看守开始对囚犯变得咄咄逼人和专横,而囚犯变得被动和抑郁。
- 五名囚犯开始经历严重的负面情绪,包括哭泣和极度焦虑,不得不提前退出研究。
- 即使研究人员自己也开始忽视情况的现实。津巴多,作为监狱长的扮演者,忽视了看守的专横行为,直到研究生克里斯蒂娜·马斯拉奇对模拟监狱的条件和继续实验的道德性提出异议。
对这一实验结果的可能解释之一是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的概念,它表明作为大群体的一部分可能会使我们更有可能执行我们通常不会独自执行的行为。
实验变得著名,并在教科书和其他出版物中被广泛引用。根据津巴多和他的同事们,斯坦福监狱实验证明了情境在人类行为中扮演的强大角色。
因为看守被置于权力地位,他们开始以他们通常不会在日常生活中或在其他情境中表现的方式行事。囚犯被置于一个他们没有真正控制权的情境中,变得顺从和抑郁。
2011年,《斯坦福校友杂志》刊登了一篇回顾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文章,以纪念实验40周年。文章包含了对几位参与者的采访,包括津巴多和其他研究人员以及一些参与者。
在采访中,实验中的一名囚犯理查德·亚科建议,实验展示了社会角色和期望在个人行为中可以发挥的力量。
2015年,实验成为一部名为《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故事片的主题,该片戏剧化了1971年研究的事件。
《斯坦福监狱实验》电影剧照
实验的争议与批评
自从实验进行以来,这项研究受到了许多批评。其中一些包括:
伦理问题
斯坦福监狱实验经常被引用为不道德研究的例子。如今,研究人员无法复制它,因为它不符合包括美国心理学会道德准则在内的众多道德标准。
为什么津巴多的实验不道德?
津巴多的实验因为缺乏充分知情同意、对参与者的虐待和缺乏适当的解惑而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更多近期的发现表明,还有其他重大的伦理问题损害了实验的科学地位,包括实验者可能鼓励了专横行为。
缺乏普遍适用性
其他批评者认为,由于多种因素,这项研究缺乏泛化能力。参与者的不具代表性样本(主要是白人和中产阶级男性)使得将结果应用到更广泛的人群变得困难。
缺乏现实性
津巴多监狱实验还因其缺乏生态效度而受到批评。生态效度指的是模拟实验设置与它试图模仿的现实世界情境的匹配程度。
尽管研究人员尽力重现监狱环境,但完全模仿监狱生活的所有环境和情境变量是不可能的。因为可能与环境和情境有关的因素影响了参与者的行为,所以可能不会真正代表实验室外可能发生的情况。
近期批评
对实验档案和参与者访谈的最近检查揭示了研究方法、设计和程序中的重大问题。这些一起使得研究的有效性、价值甚至真实性受到质疑。
这些报告,包括对研究记录的检查和与参与者的新访谈,也对其中一些关键发现和假设产生了怀疑。
描述的问题包括:
- 一名参与者建议他假装崩溃,这样他就可以离开实验,因为他担心自己的课程会不及格。
- 其他参与者也报告说,他们的行为方式是为了“帮助”实验。
- 证据表明,实验者鼓励了看守的行为,并在培养看守的专横行为中发挥了作用。
2019年,《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揭穿了这个著名的实验。它详细说明了研究缺乏科学价值,并得出结论,斯坦福监狱实验是“一个极具缺陷的研究,本应早日消亡”。
在发表在实验官方网站上的一份声明中,津巴多坚持认为这些批评并没有削弱研究的主要结论——情境力量可以以积极和消极的方式改变个人行为。
结语
斯坦福监狱实验在心理学领域内外都广为人知。尽管这项研究长期以来因多种原因受到批评,但对研究程序的最新批评更加凸显了实验的科学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