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医院医生提醒:突发性耳鸣的预防与应对指南
市人民医院医生提醒:突发性耳鸣的预防与应对指南
“医生,我突然听不见了!”这是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曾薇经常听到的患者诉求。突发性耳鸣,这种看似简单的症状,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病因。从耳部疾病到心血管问题,从药物副作用到心理压力,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这种令人困扰的症状。
什么是突发性耳鸣?
突发性耳鸣,也称为突发性耳聋,是指在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这种症状可能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耳鸣、耳堵塞感,严重时还可能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
突发性耳鸣的常见病因
耳部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等炎症,以及外耳道耵聍栓塞、异物等物理性因素。
噪声污染:长期暴露在嘈杂环境中,如工厂车间、娱乐场所、交通干线等,都可能对听力造成损害。
心理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可能导致突发性耳鸣。
药物副作用:某些抗生素、利尿剂、化疗药物等可能损伤耳蜗毛细胞或影响内耳血液供应。
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会影响内耳血液供应。
全身性疾病:贫血、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听力损害。
如何预防突发性耳鸣?
合理使用耳机:遵循“60-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不超过60分贝。避免在嘈杂环境中使用耳机,不要戴着耳机睡觉。
避免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保护听力。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减少烟酒咖啡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保护耳朵:掏耳朵时要轻柔,避免损伤耳道。打喷嚏时不要捂住口鼻,以免影响中耳压力平衡。在开车、坐飞机、潜水时注意保护耳部。
管理情绪:学会调节心理压力,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情绪。
行为认知疗法和声治疗
对于慢性耳鸣患者,行为认知疗法和声治疗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有效方法。行为认知疗法通过改变患者对耳鸣的认知和反应,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和管理症状。声治疗则通过使用特定的声学设备,如白噪音发生器,来减轻耳鸣的不适感。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改善微循环、激素治疗等,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特定病因,如乙状窦骨壁缺损等,手术可能是有效的治疗选择。
高压氧疗法:通过提高血氧分压,改善内耳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
中医治疗:虽然缺乏大规模临床证据,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等,在临床上也有一定应用。
突发性耳鸣虽然看似只是一种小小的症状,但它却可能隐藏着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了解突发性耳鸣的原因,对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避免接触噪声污染,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预防和治疗耳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同时,对于已经出现突发性耳鸣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