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特美术馆举办小野洋子回顾展:六十余载艺术生涯的深度呈现
泰特美术馆举办小野洋子回顾展:六十余载艺术生涯的深度呈现
2024年2月15日,英国泰特美术馆迎来了一场备受瞩目的艺术盛事——小野洋子个人回顾展《心灵音乐》正式开幕。这场展览不仅是对这位91岁艺术家六十余载艺术生涯的全面回顾,更是对其作为独立艺术家身份的重新审视和肯定。
展览展出了小野洋子200多件作品,涵盖了教学作品、乐谱、装置、电影、音乐和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这些作品横跨70年,展现了小野洋子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今的创作历程,呈现了她作为一位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的多学科艺术家的重要思想和创作。
小野洋子1933年出生于日本一个著名的商业家族,家境优渥,从小接受优等的教育。1945年日本原子弹爆炸后,饥荒肆虐,哀嚎遍野,小野洋子一家被迫用手推车拉着他们的东西乞讨食物。小野洋子说,正是在这段时间里的所见所感,让她形成了“咄咄逼人”的性格,并理解了作为“局外人”的身份。这段经历也成为她日后反对战争、倡导和平的注脚。
战争结束后,小野洋子留在了日本,她的家人搬到了美国,在纽约的斯卡斯代尔定居下来。1952年,19岁的小野洋子到达纽约,与家人团聚,并进入萨拉劳伦斯学院就读。在这里,小野学习了诗歌、英国文学和作曲。实际上,最开始小野洋子并没有加入激浪派。激浪派创始人麦西纳斯非常欣赏她,于1961年在纽约的AG画廊为她举办了第一次个展,并正式邀请其加入激浪派,但小野洋子拒绝了,因为她想保持独立。
20世纪60-70年代,有许多流行的倾向, 其中一个重要的倾向是“表演”。 在表演中,艺术家以表演者的身份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以往的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同时,艺术创作不再是艺术家在画室里的私密行为,它的开放性与表演性,让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具有了社会意义。那个阶段,很多艺术家也将绘画与表演相结合,对绘画创作既定的规则提出挑战,也让抽象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比如法国画家乔治·马修(Georges Mathieu)曾带上盔甲进行绘画表演;日本具体派代表人物白发一雄(Kuzuo Shiraga)创作的特点即为使用自己的身体。
表演打开了绘画艺术的传统创作边界,艺术家走出画室,在将自己的身体转化为创作媒介的过程中,也展开了与公众和社会的对话。1960年,小野洋子在钱伯斯街112号租下一间阁楼,并将其变成了一个生活和表演的组合空间。在这里,她和作曲家、音乐家拉蒙特·杨一起组织了一系列的音乐会和表演。从1960年12月到1961年6月,11位艺术家和音乐家在阁楼上完成了演出,包括小野洋子。演出很受艺术界欢迎,杜尚也曾是观众之一。
在“钱伯斯街系列”中,小野洋子创作过一件名为 《被踩踏的绘画(Painting to Be step On)》 的作品,她在地上铺上一块帆布,伴随着参观者在其上的脚印累积,最终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小野洋子通过这件作品表明,一件艺术品不再需要被挂在墙上,也不再是那么难以接近。
以自己的身体作为媒介进行艺术实践,小野洋子的观念和思考在1964年的作品《切片》中得以完整的呈现。《切片》是行为艺术和表演艺术的先驱之作,也是女权主义艺术运动和激浪派最早、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这件作品中,小野洋子穿着她最好的一套衣服独自盘腿跪坐在舞台上,身边放着一把剪刀。一些被随机邀请的观众上台用这把剪刀把小野洋子的衣服剪成碎片,并被允许将剪下的衣服碎片带走。刚开始观众只是剪下很小的一块布,但逐渐地,观众开始变得“大胆”,他们剪断了小野洋子内衣的带子,让她不得不用手遮挡胸部。
在这个过程中,小野洋子表现的平静而沉默,身体一动不动,接受着来自他人对她实施的行为。作为一个开创性的作品,小野洋子让观众也成为了创作中的重要媒介,同时,引发人们对诸如性别、阶级、文化身份等问题的思考。
整个行为艺术的过程是无声且平和的,但后来,小野洋子说: “我第一次做这件作品时,心里满是愤怒和不安。” 在这件作品中,小野洋子将自己的身体进行了物化的转换,衣服代表文明,也代表被遮掩的现实。在被剪碎、剥落的同时,被人类塑造的种种规则、伦理、文化、暴力、伤害也随之显现。这件作品也对男性凝视进行了隐喻和挑战。实际上,小野洋子在“钱伯斯街系列”的表演中就对女性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而愤怒。
在活动中担任主角的11位艺术家中只有小野洋子一位女性,拉蒙特·杨被认为是该系列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导演,而小野洋子只被认为是拥有那间阁楼的女人。
《切片》为小野洋子的艺术生涯带来了重要转折,也开启了她长达数十年的以身体为媒介的艺术创作道路。《切片》的根源虽然是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表演艺术,但小野洋子的立意却并非仅仅是将身体作为创作媒介,她更为看重的是,借助身体,可以与观众、与这个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对话。
小野洋子
《切片(Cut Piece)》
《切片》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佛教本生故事摩诃萨埵舍身饲虎,讲述的是小王子摩诃萨埵献出自己的肉身给饥饿母虎的故事。小野洋子联想到,在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中,艺术家似乎一直是在给与观众他们想要给出的东西,但观众为什么不能拿走他们想拿的呢?在这件作品中,小野洋子将抽象的观念进行了具象的转化,观众拿走的衣服碎片正如摩诃萨埵献的肉身,在交换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艺术家自我觉悟的升华。
除了《切片》,小野洋子的其他重要作品也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理念和社会关怀。例如,《袋子》(Bag Piece)通过邀请观众进入一个巨大的袋子中,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影子碎片》(Shadow Piece)则通过光影的变化,展现了时间与存在的主题。
小野洋子的艺术创作始终与她的反战理念和社会活动紧密相连。她积极参与和平运动,通过艺术作品传递和平的信息。例如,她的《愿望树》项目邀请人们在树上挂上写有愿望的卡片,象征着对和平与和谐的向往。
小野洋子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她作为约翰·列侬妻子的身份。她是一位真正的先锋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理念和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在当代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泰特美术馆的这次回顾展,不仅是对她艺术生涯的总结,更是对这位杰出艺术家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