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如何科学应对碎片化睡眠?
专家解读:如何科学应对碎片化睡眠?
专家解读:如何科学应对碎片化睡眠?
近日,“碎片化睡眠”话题引发全网热议。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洪海裕主任医师指出,长期碎片化睡眠会对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产生不良影响。那么,什么是碎片化睡眠?它有哪些危害?又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听听洪主任的专业建议。
什么是碎片化睡眠?
洪主任解释道:“碎片化睡眠是指夜间睡眠过程中频繁醒来,导致睡眠连续性中断。它不同于失眠,也不同于熬夜,主要特征是睡眠质量差、浅睡眠时间长、深睡眠不足。”
碎片化睡眠的危害
“长期碎片化睡眠会带来多方面的健康隐患。”洪主任列举了以下几点:
心血管系统:增加交感神经活性,引发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担,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风险。
内分泌系统:导致代谢紊乱,可能出现糖代谢异常,引发高血糖或高血脂。
免疫系统:削弱身体抵抗力,增加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病风险。
心理健康:增加抑郁和焦虑等精神障碍的风险。
认知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如何应对碎片化睡眠?
洪主任给出了六个实用建议:
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节假日也不例外,帮助调整生物钟。
改变睡前习惯:避免睡前使用电子产品,不饮用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料,避免食用辛辣食物。
改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噪音和极端温度,使用遮光窗帘或眼罩。
缓解压力焦虑:通过腹式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减轻压力,保持良好心态。
尝试睡前运动:最新研究表明,晚上进行碎片化、短时间的轻量型阻力训练(如深蹲、提踵)可延长睡眠时间近30分钟。
药物治疗:如果严重影响生活,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但需遵医嘱服用。
特别提醒
洪主任强调:“如果只是偶尔出现碎片化睡眠,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改善;但如果长期存在,就需要及时就医,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通过以上专业建议,希望广大读者能够重视睡眠质量,科学应对碎片化睡眠,重获优质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