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晓伟教授揭秘:β受体阻滞剂如何降低心脏病风险?
严晓伟教授揭秘:β受体阻滞剂如何降低心脏病风险?
在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4)和世界心脏病学大会(WCC 2024)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严晓伟教授详细阐述了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全病程中的应用新进展。他指出,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未来脏器损伤状况。特别是在冠心病和高血压的治疗中,β受体阻滞剂被证实具有显著的心血管获益作用,能够降低全因死亡率、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再住院的复合终点发生率。
β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
β受体阻滞剂被称之为“200年以来继发现洋地黄后的最伟大发现”,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药物之一。冠心病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42%的新发心力衰竭可归因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阻断交感神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慢心率,减低心肌收缩力,来降低心肌氧耗,改善心肌缺血。β受体阻滞剂还可以阻断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造成的心室重构,打断因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造成的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β受体阻滞剂用于心力衰竭,会出现药物短期药理作用和长期生物学效应“相反”的表现:β受体阻滞剂作为一种很强的负性肌力药,在治疗初期,对心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射血分数降低;而长期治疗则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增加射血分数,甚至延缓或逆转心肌重构。
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的研究证据表明,中青年高血压人群在流行病学、心血管事件风险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其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低于老年患病人群。对于中青年高血压患病人群,β受体阻滞剂疗效确切,且作为大多数指南推荐给药,而临床对此类药物认识不充分而未能适当应用。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其重要发病机制,研究证实,中青年高血压(尤其是合并肥胖)患者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明显增多。另外,高血压的致病危险因素在中青年人群中呈现增高趋势;除了遗传因素,包括缺乏体力活动、肥胖等。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氧化应激标志物谷氨酰转肽酶(GGT)和C反应蛋白升高,进一步加重炎性反应及相应血管损伤。
中青年高血压多无临床表现或症状不明显,有些患者伴有心率加快、心率变异性降低,以及超重、肥胖、BMI及腰围增大、脂肪肝等。男性多于女性,80%合并有靶器官损害,5%~20%伴有室性心律失常。
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原则
虽然,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实际应用比例和规范程度却并不乐观。我国心衰研究(China-HF)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β受体阻滞剂应用率仅为50.6%,正在进行的心力衰竭中心注册研究显示约80%。还有就是部分医生认为“小剂量比较安全”,担心β受体阻滞剂靶剂量会影响患者心率,长期维持在较低剂量,很多患者并未达到目标剂量。
这里暴露出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重要问题:何时应用,如何增加剂量,增加剂量后不耐受如何处理。共识指出,冠心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应用应遵循的“BETA”原则,即Beneficial assessment(获益评估)、Enough dosage(足量应用)、Timely usage(及时使用)、Adequate titration(充分滴定)。
对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共识指出,无禁忌证则应尽早应用β受体阻滞剂,起始剂量宜小,一般为靶剂量的1/8;滴定剂量及过程需个体化,如果患者能耐受前一剂量,则每隔2~8周剂量加倍直至达到指南推荐的靶剂量,并坚持长期使用;静息心率应降至60次/min。具体药物选择,共识指出选择已有证据证实可降低死亡率的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剂型、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
结语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已得到多个指南推荐,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应用不足的情况,部分医生对小剂量使用的安全性存在误解。严晓伟教授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价值,特别是在中青年高血压和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合理使用β受体阻滞剂,遵循“BETA”原则,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