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门:一座城门的文化传奇
金马门:一座城门的文化传奇
金马门,这个承载着400年历史沧桑的地名,见证了芜湖古城的兴衰变迁。它不仅是芜湖八座古城门之一,更是一座文化地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人文记忆。
金马门的由来
金马门位于芜湖学宫大成坊(原十二中附近)的南面,濒临青弋江,环城南路与环城东路交叉口一带,曾是芜湖古代八座城门之一,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金马门的建造,源于一个与科举文化紧密相连的故事。
明朝万历三年,建筑芜湖县城时,按四方只开四座正门和三个便门。县儒学在城东一隅,原来范围很大,建城时城圈收缩,借长河作天然护城河,几乎把儒学基址削去三分之一。特别是儒学东边全是城墙,而正南大成坊也逼近城根,没有出路了。恰好自筑城以后,儒学生员参加乡试考中贡生、举人、进士的极少,人们认为“文运不振”,是因为城墙阻隔了山川灵秀之气,“文星”不得高照,所以学子没能登上仕途。因此,乡绅们和儒学教官生徒纷纷主张在学门前把阻隔“文运仕途”的城墙凿开,辟一座新城门。但是,没有经费,一年年拖下来,一直拖了三十七年,新城门还是没有建成。万历四十年,京兆理事周于藩巡视芜湖,地方官绅在儒学泮池边为他举行宴会,席上,他也力主速开一城门。他问,儒学棂星门南方是什么山?众举白马山相对。问东南隅是什么山?众答是大、小荆山。周于藩这时回顾知县魏士前说:“新城门开辟以后,就撮取白马、荆山两山之名作为门名吧。”于是事情就这样初步定下来了。
后来,又报经朝廷批准动工,历时七年才完成。儒学生员罗万爵作《开金马门记》说:“兹役也,巧输智,勤输劳,至赤贫之士辄以膏火资输之。”就是说官老爷发号施令,老百姓出劳力,连穷秀才们也掏了腰包。按照周于藩的意见,城门取名应为“荆马”,考虑到“荆”与“金”同音,传说荆山又出产金石玉矿,于是干脆就叫了“金马门”。而且金马门是在皇帝内廷,翰林学士待诏之处,唐代大诗人李白受玄宗李隆基召见,有诗句云:“晨入紫禁宫,待诏金马门”。这正是儒生们所梦寐以求的,门名金马,也寓意吉祥。
金马门与科举文化
金马门的名字,源自汉代宫廷内侍奉皇帝的宦官署。汉武帝时期,因获得大宛马而铸铜像立于门前,成为金马门的开端。凡擅长文辞、学识优异之士如东方朔、主父偃等,皆待诏金马门,受皇帝召见,以备顾问。
在芜湖,金马门的建造与科举文化密切相关。据记载,自筑城以后,儒学生员参加乡试考中贡生、举人、进士的极少,人们认为“文运不振”,是因为城墙阻隔了山川灵秀之气,“文星”不得高照,所以学子没能登上仕途。因此,乡绅们和儒学教官生徒纷纷主张在学门前把阻隔“文运仕途”的城墙凿开,辟一座新城门。金马门的开辟,寄托了当地士人对科举成功的渴望。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诗句所云:“晨入紫禁宫,待诏金马门”,金马门成为了士人追求功名的象征。
金马门的民间传说
关于金马门的传说,与白马山和荆山密切相关。相传,白马山和荆山是两座灵山,能够带来文运和吉祥。金马门的建造,正是为了将这两座山的灵气引入城内,以期振兴当地的文风。
据传,金马门的选址也颇具讲究。据说,当时的京兆理事周于藩在巡视芜湖时,特意询问儒学棂星门南方和东南隅的山名。当他得知南方是白马山,东南是大、小荆山时,便建议将新城门命名为“荆马”。考虑到“荆”与“金”同音,且荆山出产金石玉矿,最终定名为“金马门”。
金马门的现代传承
清代咸丰年间,芜湖县城毁于兵火,光绪时城址逐渐辟为环城马路,金马门不复存在了。今天,金马门原址已成为平坦的柏油马路,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金马门”的地名仍然沿用,成为芜湖记忆中永不磨灭的印迹!
虽然金马门的实体已不复存在,但其文化内涵却得以延续。在当代芜湖,金马门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芜湖人民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待,成为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马门的故事,是芜湖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承载着当地人的文化记忆。今天,当我们漫步在金马门遗址附近,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