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二百余年皇家园林 两亿多年沧桑巨变——颐和园中讲地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二百余年皇家园林 两亿多年沧桑巨变——颐和园中讲地质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13/03/37581541_1116997523.shtml

颐和园不仅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更是一部记录北京地区地质演化的珍贵教科书。从万寿山的古老岩石到十七孔桥的汉白玉栏杆,再到玲珑剔透的太湖石,每一处景观都在诉说着数亿年的地球故事。


颐和园万寿山和佛香阁 摄影/李颖

“歌楼舞榭傍长廊,冠盖如云应接忙。佛阁香销春去也,百年人事几沧桑。”这是近代诗人薛青萍游颐和园时所作之诗。作为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以其“青山碧波,亭台楼阁”和各种历史故事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从1750年建园算起,这座园子已历经273个春秋轮回。然而从地质的角度看,颐和园的历史要往前延伸100万倍甚至更长,从支撑起佛香阁的万寿山,到建造十七孔桥和石舫的建筑石材再到玲珑剔透的太湖石,都是地质演化史的见证,是大自然用亿万年时间留下的珍贵“文物”。

揭开万寿山的真面目

万寿山虽然不算高,却是颐和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标志性建筑——佛香阁,就坐落在其上。佛香阁是颐和园内主要的佛教建筑之一,也是皇族们用来修身养性和参与宗教仪式的地方。在佛香阁上方还有一座小的宝塔——佛顶宝盖,它是用青铜制成的,金光闪耀,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艺术价值。很多导游在介绍万寿山时,都提及它是人工挖昆明湖堆起来的。难道这座承载了皇家园林重要文物建筑的小山和山上的建筑一样,只有区区几百年的历史吗?

当登上万寿山顶,看到裸露的岩石,你会对导游的讲解产生质疑。通过地质学的研究,科学家们进一步给出了万寿山的岩石年龄——2亿多年,也就是要在颐和园历史年龄后加6个0。那在这漫长时光中,万寿山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迁呢?这还需要通过岩石找出蛛丝马迹。


颐和园万寿山顶远望玉泉山和香山——三者之前是连为一体的 摄影/李颖

仔细观察万寿山顶的岩石,你会发现有些岩石里面还有小的碎石,但是这些碎石并非棱角分明,而是磨圆的砾岩。还有些岩石像是制作的沙雕,里面可清晰辨认出一颗颗砂粒,这就是砂岩。这样的岩石组合是典型的河流沉积产物。此外岩石比较破碎,有很多的裂隙,有些裂隙还相互交叉,这便是在拉张和剪切力作用下形成的节理。在岩石中,还经常看到白色的脉状条带,有些白色条带中还新生成了黑色的矿物,这就是岩浆沿着岩石节理灌入冷凝后形成的石英脉,黑色的矿物则是岩浆冷凝过程中析出的含铁矿物,如磁铁矿。通过这些细节,可以将万寿山的历史描绘出来。

大约2.5亿年前,颐和园地区有一条大河,河里的砾石和泥沙不断沉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砂岩和砾岩构成了万寿山山体的原岩。后来这些岩石在地质作用的影响下破裂。地下的岩浆沿着这些裂隙灌入冷凝,形成了岩石上的一条条石英脉。在最近的地质历史时期,万寿山作为北京西山的一条余脉抬升出地表,并且与香山、玉泉山连为一体。后来又受到断层作用,使其与玉泉山分离,成为华北大平原上的一座小孤山。山前发育的沼泽湿地就是昆明湖的前身。从清乾隆时期,为了打造这座壮观的皇家园林,人为开挖扩大水域面积,将挖出的土石堆填在万寿山的两侧,最终塑造了今天颐和园的山湖景观。

因此,万寿山是真山无疑。它不仅承载着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气度,更是一本记载该地区2亿多年地质演化的教科书。

洁白的它来自京城更遥远的史前时代

除了佛香阁,颐和园最为有名的建筑莫过于十七孔桥和石舫了。十七孔桥是颐和园内最长的桥梁,也是颐和园的重要景观元素之一。在建成之初,乾隆皇帝曾多次到该桥祈福并举行寿庆活动,每年的元宵节和中秋节,十七孔桥也是皇家园林中重要的赏灯、观看烟花的地点。每到冬至前后,由于太阳高度角低,夕阳余晖穿过桥洞,金光灿灿,是难得一见的美景,因此这个时间段十七孔桥也是大批摄影爱好者集聚的地方。石舫是颐和园中一座人造的石船,上面有亭、台、楼、阁,形式独特、美轮美奂,曾是皇帝和贵族们举办宴会、观赏花灯和观赏湖景的场所。


颐和园十七孔桥 摄影/李颖

十七孔桥和石舫都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但是其建筑用石则是形成于非常遥远的年代。不论是徜徉在十七孔桥上或者驻足于石舫边,你会发现一种眼熟的白色岩石,它构成了桥上石栏杆和舫的基部,这就是白色细晶的大理岩——汉白玉。之所以眼熟,是因为它还“化身”成天安门前的华表、故宫的石雕以及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残存的石柱,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留下了辉煌的记录。

正宗的汉白玉产于北京房山大石窝,其前身是十几亿年前海洋中的碳酸盐沉积物。后来这些沉积物被深埋于地下,并在1亿多年中受到地下岩浆的烘烤,发生了重结晶,最终形成了汉白玉。后来汉白玉随着构造运动被抬升到地表。由于其颜色洁白,石质坚硬,早在汉代就被人类当作建筑材料。


颐和园石舫 摄影/李颖

石灰岩的华丽转身——太湖石

“瘦、透、皱、镂”身形是太湖石的典型特征。颐和园中也不乏奇形怪状、纹理独特的太湖石,它们不仅增添了园内的自然气息,还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中对自然山水的追求和造景技巧的运用。无论是造型独特的大型太湖石,还是小巧玲珑的小型太湖石,都为颐和园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佛香阁前的太湖石 摄影/李颖

太湖石其实就是华丽转身的石灰岩,而这“华丽转身”的过程也是流水对其进行千万年雕琢的过程。我国出产的太湖石分为南太湖石和北太湖石,南太湖石主产于江苏太湖沿岸,而北太湖石则主产于北京房山。不论是哪种太湖石,它们都是水的杰作。在几亿年前,我国很多地区被海洋覆盖,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碳酸钙物质。这些碳酸钙经过化学沉淀,在海底结成了一层厚厚的“水垢”。这些“水垢”又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石灰岩,它们是太湖石的前身。后来一些石灰岩出露地表,并且被湖水浸泡。携带着泥沙的湖水会形成一个个小的旋涡,像电钻一样在石灰岩上钻出各种孔洞,并且不断打磨其表面。此外水中溶有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溶液,对于石灰岩也有很强的侵蚀作用。经过数万年的雕琢,原本巨厚的块状石灰岩摇身一变成为玲珑剔透,造型独特的太湖石,成为皇家园林、宫廷院落乃至文人墨客书桌上的艺术品。

作为国内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中国建筑史、园林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建园至今只有274年,但是其历经沧桑,有过古代的辉煌,遭遇过近代战火的洗礼,也经历过几次清淤和修复。如今它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北京的一张名片。当我们从地质的视角再次观赏颐和园,你会发现它还是一卷记载北京地质演化史的珍贵书简,蕴藏着远古地球的信息,将亿万年前的故事娓娓道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