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指南
铅酸蓄电池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指南
行业发展与职业病危害现状
随着汽车、船舶和通讯工业的快速发展,铅酸蓄电池作为性价比较高的动力能源也随之迅速发展。然而,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从业人员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铅酸蓄电池生产中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铅、硫酸、炭黑、硫磺和沥青等。其中,铅和硫酸是最主要的危害因素。
铅的危害:铅及其化合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人体。铅可以造成血红素合成障碍,导致贫血;还可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腹绞痛、中毒性脑病和神经麻痹等症状。铅中毒还可能导致高血压、视力模糊和皮肤血管收缩等症状。
硫酸的危害:硫酸雾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对操作人员的牙齿和上呼吸道造成伤害。长期接触可导致牙酸蚀病,虽然未列入法定职业病名单,但也应受到关注。
炭黑和沥青的危害:炭黑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危害,可导致炭黑尘肺病。沥青烟和粉尘可经呼吸道和皮肤引起中毒,导致皮炎、视力模糊、眼结膜炎、胸闷、心悸、头痛等症状。
企业层面的风险管控措施
为规范铅酸蓄电池行业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环境保护部共同制定了《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该标准从企业布局、生产能力、工艺装备、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企业布局:新建项目必须在县级以上工业园区内建设,符合《铅蓄电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要求。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禁止新建铅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项目。
生产能力:新建、改扩建项目同一厂区年生产能力不应低于50万千伏安时。现有企业同一厂区年生产能力不应低于20万千伏安时。
工艺装备:关键工序如熔铅、铸板、铅粉制造、和膏、涂板、分板刷板、供酸、化成、包板称板、焊接和电池清洗等,必须采用自动化设备,并配备相应的废气废水处理设施。
环境保护:严格执行排污申报、排污缴费与排污许可证制度,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总量控制指标要求。
职业卫生: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和安全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个人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是职业病防治的重要环节。根据[[3]]中的具体岗位防护要求,从业人员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头面部防护:在接触铅烟、铅尘和硫酸雾的岗位,必须佩戴P100防尘口罩和防尘帽。在接触酸性气体的岗位,应佩戴防酸性气体防毒口罩和防护面屏。
全身防护:工作服、耐酸碱手套、耐酸碱鞋、布手套、皮围裙等防护用品应根据岗位需求正确使用。禁止在工作场所吸烟和进食,避免铅尘通过消化道侵入人体。
手足防护:在接触铅尘和酸性物质的岗位,应佩戴乳胶手套和耐酸手套。在有重物搬运的岗位,应佩戴防砸鞋。
作业后的清洁:作业结束后,应及时用含3%的醋酸溶液洗手,消除粘附在手上的铅粉。及时更换或清洗防护用品,离开厂区前淋浴洗涤全身。禁止将受到污染的工作服带回家中或宿舍存放或洗涤。
个人生活中的保健:有害作业人员作息时间要规律化,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在饮食上适当增加蛋白质、含钙食品及维生素C的摄入量,控制不良嗜好。酒精能破坏人体血液中的铅含量与骨骼中的铅含量的平衡,酗酒后人体骨骼中的铅将加速向血液中迁移,会造成急性中毒症状发生。因此,应劝阻铅作业人员不饮酒。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用规范》(DB22/T 2885-2018),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应建立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风险分级: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为严重和一般两类。电池制造业属于职业病危害风险严重的行业。
双重预防机制:企业应建立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定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隐患。
应急救援设施:在加酸充电作业岗位需要设置应急救援装置洗眼喷淋器,每台服务15米的半径。
卫生辅助用室:应设置隔离的工间休息室、饮水间;上下班需严格落实更衣、冲淋,工作服和便服分室存放;工作场所不得饮食;食堂就餐前洗手。
结语
铅酸蓄电池行业职业病危害问题日益突出,需要企业和从业人员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体系。通过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落实工艺装备和环保要求、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职业病发病率,保障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