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包公文化的千年传承与创新
开封府:包公文化的千年传承与创新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句传唱千年的歌词,道出了人们对包公的敬仰之情。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包拯在开封府断案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铡美案》:北宋年间,驸马陈世美进京赶考后高中状元,却忘恩负义,抛弃妻子和儿女。包公不畏权贵,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为民除害,伸张正义。
开封府,这座见证了千年沧桑的官衙,不仅是包公断案的地方,更是包公文化的发源地。它初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历经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明、清等朝,直到1913年被撤销。由于战火和水患,昔日的开封府早已无存。2001年,开封府在包公东湖北岸的原址上复建,2003年开始运营。古色古香的建筑,庭院深深的房舍,曲径通幽的回廊,层层叠叠的屋瓦,像一部饱含岁月尘埃的巨著,沉淀着厚重的文化遗存,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人前来探访。
开封府的大门朝南,俨然像一座城门。府门上有72枚钉,这也是仅次于皇宫的规格。城上有双层飞檐城楼,门两边各摆有7杆门戟,更显示了开封府的威严。进入开封府大门,顺楼梯登上城墙,因是文城墙,所以没有马道,而是楼梯。城楼东面有一日晷,用于向全城百姓报时间。城墙的拐角处有一凉亭,上挂“抚琴”大匾,下设石凳石桌,供人饮酒赋诗。另外还有报时鼓、记时漏壶、听更斗、白龙高表等。西拐角处也有一凉亭,上挂“听月”大匾,供知府吃茶赏月。
过了开封府大门后有一道仪门,它是开封府大堂的正门,门前设有金锣红鼓。进入仪门,就见一块戒石立在院中央,南面书“公生明”三个大字,北面则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步入大堂,气氛庄严肃穆。堂中央悬挂“正大光明”匾额,左配“清正廉明”,右配“勤政为民”。匾额下的屏风上,汹涌澎湃的海水拍打着礁石,浪花四溅,气势磅礴,警示官员要清似海水。屏风前摆放着三尺公案和一把宋式椅子,上面放着文房四宝、惊堂木、断案牌、发令牌、开封府大印和签筒。签筒内有红黑签各数支,黑签捕人,红签动刑。
穿过开封府正厅,就来到了包公倒坐南衙的地方。首先进入齐民堂,据文献记载,齐民,就是平民的意思。北宋开封府的齐民堂,取“以民为本”之意。穿过齐民堂,这个小院的主建筑就是梅花堂。两边分别为东配殿、西配殿。此院朝北开了一个小门,以便喊冤的人直接进入开封府诉讼,包拯就在此院升堂断案,留下了“包公倒坐南衙”佳话。在梅花堂还有《大宋开封府官吏手迹》碑廊,既有随手草写的手札、诗文,又有题画小品、碑帖。
在开封府的东北角,有全府的最高建筑清心楼。原是观察整个京城火情的瞭望台,为避风雨,且要美观,就建成了楼阁式。它通高32米,飞檐重重,俊俏挺拔,富丽华贵。清心楼的名字来自包公的言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登上清心楼,可以俯瞰开封府全景,还可以饱览包公湖及其周边美景。
出清心楼向前走,一小湖叫明镜湖,湖畔还有一座弦月山、范公阁,这是供游人小憩的地方。明镜湖内锦鲤嬉戏,湖畔绿树成荫,已成为广大参观者拍照留念的打卡地。
包公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忠孝、爱民、公明、清廉”。在开封府内,有一块《开封府题名记》碑,记录了北宋146年间历任的府尹名录,共有183位,唯独不见包拯。原来,是敬仰包拯的后人忍不住去触摸这位青天的名字,天长日久,形成一道深深的指痕印。包拯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还对家人有严格的规定。他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的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种严格的家教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人。
进入新时代,开封府在传承包公文化方面不断创新。每天一大早,开封府门前便挤满了游客。9时,《开衙迎宾》准时开演。这一演出是专家经历史考证而又演义化的一个迎宾仪式,也是开封府从开园起一直保留的经典节目之一。在一片威严、肃穆的鼓乐声中,身着宋式服装的武士和衙役手持开道锣、甩着响鞭、擎着旌旗列队而出,“包大人”随后盛装出府迎宾,隆重热烈、颇为壮观。短短十几分钟的节目给现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个丰满真实、清廉爱民的包公形象。
开封府副总经理修振明说,作为文化主题景区,开封府坚持动静结合、雅俗共赏、历史与演义相映成趣的理念,将府衙文化贯穿景区各处,突出景区特色。游客除了能够看到大批珍贵史料和陈列展外,还能看到《包公断案》《榜前捉婿》《演武迎宾》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尤其是在每年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期间,游客还可以目睹“北宋开封府清明颁新火大典”,真切体会“游开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龙图,领略人间正气”。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封府充分挖掘其独特的文化,通过各种形式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持续丰富宋文化内涵。目前,包公已成为开封文旅的重要IP,开封府也成为开封文旅的代表性名片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封府实施了二期发展项目。这个项目,不仅是拓展开封府文化发展空间的一项重要工程,更是落实开封市文旅强市战略,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的一个“文、商、旅”综合性旅游产业开发项目。
开封府二期项目位于一期项目西侧,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约4.4万平方米,是着力提升包公湖风景区整体文化品质、拓展开封府发展空间的一项重要工程。该项目以全面丰富“府衙文化”为主线,设置“府内游览区”和“府外服务区”,采用“内建新景观、外拓产业链”方式,实现了景区大幅度创新,多业态融合发展。目前,开封府二期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其中,昭成太子读书台已成为游客打卡地,熟药堂、街道司、推判院、潜火队、河渠司等新景点也陆续开放。
开封市还依托包公文化,打造了“一府(开封府)一湖(包公湖)一祠(包公祠)”廉政文化景观带。开封府内设置了百米清廉词廊、古代清廉人物长廊、包公文化展示厅。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到开封府、包公祠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达到300余万人次。开封市纪委监委还精心制作了《清心直道真包公》宣传画册、《大宋廉吏包青天》宣传片、《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包公戏曲集萃》、包公断案故事折页等廉政文化产品。
近年来,开封市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效,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基础,资源优势明显。开封拥有兼具传统与现代、人文与自然的立体化文化资源。一是历史文化深厚,开封是华夏历史文明宋文化承载地,且有历史悠久的省府文化;二是黄河文化特色鲜明,开封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四大特色,城摞城遗址举世罕见;三是红色革命文化基因丰厚,开封是豫东革命文化和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四是民俗文化丰富,开封下辖朱仙镇等历史文化名镇及众多传统村落,拥有豫剧、木版年画、汴绣、官瓷等多种艺术瑰宝;五是自然生态改善明显,开封治理黄河水环境、固沙造林取得积极进展,初步建成黄河安澜保障工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封形成了以“红+绿+古”(红色文化+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文旅发展模式。
开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主要依托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宋都古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设立,总用地面积51.4平方公里,其中建筑面积约2758万平方米,配套公共服务项目使用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基地结合文化资源禀赋和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分为文化科技研发引领片区、文化科技产业驱动片区、古城文化体验示范片区、古运河文化沉浸体验带四个片区,初步形成了“研发引领、产业驱动、体验示范、一带串联”的空间功能布局。
基地充分用好先行先试制度优势,搭建了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构建以文化大数据为基础的创新生态体系,重点推进中原数据湖建设工程、西湖数字湾建设工程、5G基础建设工程、智慧旅游工程、宋文化活化再现工程五个数字文化创新重大工程,在智慧文博、沉浸式文旅、数字文化、文化贸易等相关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地为开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文旅消费场景拓展、夜间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社会经济效益良好。
截至目前,基地已吸纳了近百家互联网、文化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文化科技企业数量占比近40%,并逐步形成“研发引领+产业驱动+体验示范+一带串联”的全产业链创新生态。
包公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时代的瑰宝。它所蕴含的清廉公正、为民除害的精神,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在新时代,开封府通过创新演绎和科技赋能,让包公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