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规模、特征与策略
2024年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规模、特征与策略
2024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迎来新的高峰。根据银登中心最新数据,2024年各类金融机构挂牌的不良贷款规模、不良贷款成交规模均同比大幅增长。其中,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未偿本息规模合计达2861.9亿元,较2023年增长1273.7亿元,同比增幅80.2%;挂牌项目数为1041单,同比增长41.63%。成交结果来看,2024年成交的不良贷款未偿本息金额合计为2258亿元,同比增加1010.8亿元,增幅达81.05%。
这一轮不良贷款处置潮中,股份制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成为主要参与者。数据显示,2024年股份行未偿本息成交额达1125.4亿元,占总成交规模近半;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贷款转让成交规模仅次于股份行,合计达414.4亿元,占比18.35%。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不良贷款的转让规模占总成交额的比例仍维持较高,2024年全年成交的个人不良贷款规模达1583.5亿元,同比增长64%,占不良贷款总成交额近七成。
不良贷款的区域与行业特征
从区域分布来看,不良贷款率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截至2021年末,东部地区不良贷款率水平普遍优于其他地区,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和上海四个省/直辖市不良贷款率低于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东北和部分环京省份资产质量表现并不乐观,其中甘肃最近四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持续高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从行业分布来看,传统高风险行业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分别从2018年的5.2%和6.4%下降至2022年6月末的2.7%和2.9%。与此同时,房地产业和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不良贷款率出现持续上升,其中房地产对公不良贷款率由2022年初的2.3%上升至6月末的2.9%,基本接近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等传统高风险行业资产质量水平。
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策略
面对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压力,银行业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风险管理。
不良贷款转让:规模扩张与折扣分化
不良贷款转让成为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2024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挂牌65单,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规模158.6亿元,同比增幅达35.8%,成交量148.3亿元,也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折扣率呈现明显分化,批量个人业务不良贷款转让的平均折扣率为4.6%,平均本金回收率为8.8%;单户对公业务不良贷款转让平均折扣率为21.4%,平均本金回收率为33.1%。
农商银行的精细化管理经验
以WS农商银行为例,该行通过实施不良贷款管理集中化、精细化、信息化等策略,有效提升了风险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上收不良贷款清收权限,依托资产保全部集中管理;细化不良贷款分类,尝试多角度清收;构建不良贷款矩阵式数据库,最优化匹配清收方式;创新不良贷款抵押品处置模式,如合理利用“互联网+”处置模式和建立抵押品出租机制。
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除了传统的不良贷款转让和核销,银行还积极探索创新处置模式。例如,通过个性化企业救助、不良贷款证券化等方式,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同时,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加强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升风险管理的精准度。
未来趋势展望
展望未来,银行业不良贷款风险管理将呈现以下趋势:
- 科技赋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在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 精细化管理:银行将更加注重对不良贷款的分类管理,采取差异化的处置策略。
- 创新驱动:不良资产证券化、互联网处置平台等创新模式将得到更广泛应用。
- 合作共赢: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者等多方主体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银行业需要持续优化不良贷款风险管理策略,既要有效化解存量风险,又要防范新增不良,以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