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剂量古今最全对照表,现代中医人都收藏好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剂量古今最全对照表,现代中医人都收藏好了!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26/22/13750032_1143065126.shtml

导读:中医计量单位的演变和具体换算关系,包括长度、容量和重量单位,并提供了大量具体的药物剂量对照数据。文章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中医剂量最全对照表

因为中医的计量单位复杂和模糊,现在计量单位多以汉代为标准,实际使用中请注意是何年代药方。另外现在人工种植的中药材越来越多,建议使用这类药材可适当加大药量。

长度单位的名称,例如分、寸、咫、尺、丈、引、寻、常、仞等。还有十忽为一秒,十秒(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量容量的计量单位:有升(掬)、斗、斛、豆、区、釜、钟、溢、等。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汉为龠、合、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上都是十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单位,斗和斛则为实用单位。石本来是重量单位,为一百二十斤,但自秦汉开始,石也作为容量单位,与斛相等。关于容量的小单位,《孙子算经》卷上说:'六粟为一圭,十圭为抄,十抄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这样,六粟为一圭(一说,十粟为一圭),其余圭、抄、撮、勺以及合、升、斗、斛八个单位,都是十进,这种计算方法,自汉代以后一直都在采用。

衡为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铢、累、黍。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

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如次:

方寸匕

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钱 匕

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刀 圭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

一字

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鸡子黄大

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

握、把

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盏、杯、碗、盅

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

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无非是言其少,约为几克的分量。

某些药物的剂量是以个、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

1斤=16两,1两=10钱,1钱=10分,1两=37.3克。

还有说:一两=31.25g,一钱=3.125g,一分=0.3125g,一厘=0.03125g,所以现在多用一两30克。

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方剂学》六版: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黍。

【现代测定】 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

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1升=664.1ml。

枳壳1枚=18克, 枳实1枚=1.5克,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

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贯众1枚=60克, 生草乌1枚=5克,

僵蚕10条=5克, 水蛭7条=10克, 虻虫6枚=2克,瓜蒌大者130g,中翟贿60g,小者30g,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栀子10枚9g,半夏10枚7g,乌梅10枚9g

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枣仁半升(100毫升)=50克,

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石膏如鸡子大1枚=60克.

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

麦冬1升(200毫升)120g,麻仁1升(200毫升)110g,

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

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吴茱萸1升(200毫升)80g,

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

汉承秦制,每升为200ml

据畅达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

大枣30枚=105克 半夏14枚=12.5克 *杏仁50枚=17.7克

*栀子15枚=15.4克 *水蛭20枚=52克 *虻虫20枚=2,3克

*桃仁50枚=15.2克 乌梅100枚=450克 *栝蒌1枚=46克

石膏鸡子大1枚=40克 竹叶1把=24克 枳实3枚=42克

*附子1枚=3.4克 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 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

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 吴茱萸1升(200毫升)=75克

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 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

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 麦门冬1升(200毫升)=143克 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

还有文献得出一些估量药物的大致剂量如下:

杏仁1个=0.3~0.4克 桃仁1个=0.3克 乌梅1枚=0.9克

水蛭1个=2.6克 虻虫1个=0.33克 大枣1枚=3.5克

赤小豆1个=0.05克 五味子1个=0.08克 栀子1枚=1克

半夏1枚=0.7~0.9克 僵蚕1个=0.5克 枳壳1枚=18克

槟榔1枚=7克 栝蒌1枚=23~46克 附子1枚=20~30克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