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博物院珍藏:西汉彩绘兵马俑揭秘
咸阳博物院珍藏:西汉彩绘兵马俑揭秘
1965年8月24日,咸阳市东郊杨家湾村的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文物。这批文物就是如今陈列在咸阳博物院、号称“三千人马”的西汉彩绘兵马俑,它们的出土比秦始皇兵马俑还要早9年。
这批兵马俑出土于汉高祖刘邦长陵范围内,考古人员在10个陪葬坑和1个砖坑中,清理出士兵俑1965件、骑马俑583件,以及近千件盾牌模型。这些兵马俑分为步兵军阵和骑兵方阵,小骑马俑手执弓弩,背负箭囊;大骑马俑身着铠甲,手执战戟。战马造型栩栩如生,呈现出蓄势待发的“一级战备”状态。
与秦始皇兵马俑相比,西汉彩绘兵马俑最直观的不同在于体型。它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高,平均身高约50厘米,比秦兵马俑小很多。在制作工艺上,这批汉代兵马俑主要经过练泥、模塑、窖烧、彩绘四道工序,窖烧温度大约在900摄氏度,出窑后进行彩绘。兵俑的眉毛、眼球、胡须、外衣、铠甲及战马身上的花纹等,都是靠陶工用笔和颜料画出来的,彩绘颜色有黑、红、紫、白等,非常生动传神。
这批彩绘兵马俑的服饰特征也颇具特色。它们以楚服为模板,同时吸收了胡服和秦代服饰的因素,形成新的风尚。服饰按甲衣分类,有长甲和短甲两种;骑兵俑的膝部均有豹斑纹护膝;鞋饰有芒鞋、勾履、浅帮圆口鞋、高腰华靴等四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兵马俑的面部特征呈现出三种不同的体质形态:脸型方正、长目嘴阔的形似陕西关中人;脸形瘦削、眉骨突出的形似陇西、天水人;高颧骨、眼小而圆的则形似巴蜀人。这些差异印证了汉初兵源地域及族属的多样性。
从历史背景来看,这批兵马俑的出土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展示了西汉初年的军事制度和服饰特点,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这批兵马俑所陪葬的主人,据考古学家推测,很可能就是西汉名将周勃或其子周亚夫夫妇。作为研究汉代埋葬制度、服饰制度、雕塑艺术等方面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些兵马俑半个多世纪以来,还远赴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西汉彩绘兵马俑与秦始皇兵马俑的对比,也揭示了秦汉时期艺术风格的演变。秦俑追求写实,汉俑则更注重写意。秦俑的体腔、肩、背、腰、胸、腹、臂等都表现得非常逼真,而汉俑多数身躯显得过分细长,身体前后扁平,不符合人体解剖原理。这种差异反映了秦汉艺术风格的转变,秦俑是先秦以来古典写实主义艺术的高峰,而汉俑则发展了更广泛的写意雕塑艺术。
这批兵马俑的发现,为我们了解西汉初年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它们不仅是研究汉代埋葬制度、服饰制度、雕塑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展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创造力。作为国宝级文物,它们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