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的“四部曲”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数学有效备课的“四部曲”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备课效率和质量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有教师尝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数学备课中,通过分析现状、探本溯源、实践探索等步骤,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备课方法。
一、为什么?——分析现状寻对策
笔者发现,现实中教师的备课现状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三无":一是脑中无思考——不切实情,照搬他人,抄袭教案蔚然成风。教师从不研读课标,研读教材。一味地照抄名师授课录、现成的教案集;带着没有经过自己思考的教案走进课堂,无疑于"行尸走肉!二是手中无方法——不少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强,过分地迷信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大多只是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上,很少有教师能根据实际更改例题,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更有教师是"备、教"两张皮,备没有为教服务。三是心中无学生——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学生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在教案中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正因为只考虑了学生"应该的状态",而忽视了"现实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在走教案,心中装的是"形案"而非"心案"。
二、是什么?——探本溯源明方向
思维导图发明人英国东尼●博赞通过研究达●芬奇、爱因斯坦、毕加索、达尔文等杰出大师的手迹,发现他们的笔记乍一看像似"信手涂鸦",实则内容极其丰富。他们大量使用了图像、符号、颜色、线条,充分发挥了联想、想象和创造力,建立起来的是丰富、系统的知识网络。随着不断地探究,东尼●博赞提出了"思维导图"的概念。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来表达思维的工具。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这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
三、怎样备?——实践探索形策略
有效的备课是教师教学思维的笔记体现,而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笔记。只是它既有想象、创造、记号、关联性连接和视觉韵律等属于右脑所掌握的内容,又有语言、顺序、列表、线性、分析、数据等属于左脑所负责的内容。那么,该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数学备课呢?我们主要是利用"两论"、"三思"、"两抓"的策略去解决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为什么学?"。
(一)立足"两论"整体规划
系统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思维导图备课与传统的线性备课相比,你会发现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备课时建立系统研读的全景图。而数学学科本身具备严密的逻辑性,特别凸显知识的生成性。因此,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非常符合我们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数学备课的这一特征。
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思维导图是思维转化为行动具体表现。课堂上,备课时的每一张思维导图,就如同课堂之旅的航海图,它能帮助我们准确锁定教学目标,进行条件联想与对接,关注问题本质,抓住核心和关键。有了它,教师会更清晰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航线与方法。
(二)贵在"三思"逐步绘制
- 一思:思维导图怎么画?
东尼?博赞在《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中阐述了绘制思维导图的7个步骤:
(1)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
(2)用一幅图像或者画面来表示中心思想。
(3)绘制中使用颜色。
(4)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
说明:这张思维导图备课是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发散性与创造性的特点,以"圆"为立足点,围绕"认识圆、计算圆、组合圆"三条主干,进行了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发散与对应联接,将"圆"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归类。这样的备课既系统又深入,为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简约但不简单的新授课思维导图备课(以"折扣"为例)
说明:这张思维导图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