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力推“八字方针”,尘肺病防治迎来新突破
国家卫健委力推“八字方针”,尘肺病防治迎来新突破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委联合印发《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标志着我国尘肺病防治工作进入新阶段。这一方案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健康权益的高度重视,更为解决当前尘肺病防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供了有力指导。
“八字方针”:尘肺病防治的中国智慧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尘肺病防治措施,概括为“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革”:技术革新是预防尘肺病的根本途径。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粉尘产生,从根本上消除尘肺病的隐患。例如,采用遥控操纵、计算机控制等自动化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工人直接接触粉尘环境。
“水”:湿式作业是控制粉尘飞扬的有效方法。在矿山开采、石材加工等作业中,通过喷水降尘,可以显著降低空气中的粉尘浓度。据统计,湿式作业可使粉尘浓度降低50%以上。
“密”:密闭尘源是防止粉尘扩散的关键措施。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和场所进行密闭处理,配合抽风系统,可以有效控制粉尘外溢。在一些高危行业,如水泥厂、煤矿,密闭抽风除尘已成为标配。
“风”:抽风除尘是处理已产生粉尘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通风设计和高效的除尘设备,可以及时清除作业场所的粉尘,保持空气清洁。
“护”:个人防护是最后一道防线。为工人配备合适的防尘口罩、安全帽等防护用品,可以有效减少粉尘吸入。值得注意的是,普通棉纱口罩无法有效阻挡5微米以下的呼吸性粉尘,必须使用专业的防尘口罩。
“管”:维护管理是确保防尘设施正常运行的关键。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维护防尘设备,是预防尘肺病的重要保障。
“教”:宣传教育是提高工人防护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培训和教育,让工人了解尘肺病的危害,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查”:定期检查是早期发现和预防尘肺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可以及早发现潜在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防治新动向:从政策到实践
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以重庆市为例,该市卫生健康委会同10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责任,推进粉尘危害专项治理、患者救治救助、监管执法等行动。
在政策推动下,各地积极探索创新防治模式。例如,重庆市还出台了《关于规范尘肺病临床诊断工作的通知》,针对无法提供职业史、职业危害接触史的疑似尘肺病患者,明确了临床诊断标准和流程,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挑战与展望: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尘肺病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97万余例,其中约90%是职业性尘肺病(87万余例)。这一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痛苦和无奈。
专家指出,尘肺病防治工作需要从多个维度发力:
加强源头治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提升诊断能力:完善尘肺病诊断标准,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
完善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提高尘肺病患者的医疗保障水平。
加大科研投入:支持尘肺病治疗药物和康复技术的研发,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强化社会参与: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社会参与的防治格局。
尘肺病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尘肺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劳动者能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工作,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