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宝藏文物:东汉铜马与北宋净瓶
保定宝藏文物:东汉铜马与北宋净瓶
在河北省保定市博物馆,两尊来自东汉时期的铜马静静地矗立着,它们不仅是保定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中国考古界的重要发现。这两尊铜马出土于徐水防陵汉墓,一尊通高116厘米,另一尊通高113厘米,体型硕大,造型精美,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大的铜马。
这两尊铜马的出土,揭开了一个尘封千年的历史谜团。1981年,村民在取土时偶然发现了这座汉墓,随后河北省文研所和保定市文管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虽然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包括两尊铜马在内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汉代高超的铸造工艺,也为研究汉代的物质文化水平和丧葬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于墓主人的身份,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是西汉樊舆侯的墓葬,因为《水经注》记载该地为西汉樊舆侯国之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墓主人可能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伯父刘良及其后代,因为墓葬的规格和出土文物的等级都显示出墓主身份的高贵。
与东汉铜马相比,定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宋白釉刻莲纹龙首净瓶,则展现了宋代瓷器的精湛工艺。这件净瓶高60.5厘米,细长颈,鼓卧足,龙首短流,瓶身刻有精美的莲瓣纹和竹节纹。它不仅是一件实用器皿,更是一件艺术品,被誉为“定瓷之王”。
定州是古定州路的治所,自唐末五代以来就是著名的白瓷产地。定窑白瓷以胎质洁白、釉质温润著称,北宋时期达到鼎盛。这件净瓶采用定窑独创的覆烧法工艺,这种工艺不仅提高了瓷器的产量,也使得器物的口沿无釉,形成独特的“芒口”特征。
定窑白瓷在宋代享有极高的声誉,不仅供应宫廷和官方使用,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定窑的工艺对后世影响深远,景德镇青白瓷的烧制就与定窑白瓷有着密切的联系。靖康之变后,定窑的制瓷工艺随宋人南渡,与景德镇的陶瓷材料和技术结合,促成了青白瓷新品种的产生。
这两件文物,一为金属铸造,一为陶瓷烧制,分别代表了汉代和宋代工艺的最高水平。它们不仅是保定地区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中国古代工艺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