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生态优先,旅游发展双赢
梵净山:生态优先,旅游发展双赢
梵净山,这座被誉为“地球绿洲”的自然遗产地,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作为贵州省首个独立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梵净山不仅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文化历史的佛教圣地。2024年,梵净山成功入选首批14座“世界旅游名山”,进一步彰显了其在国际旅游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生态保护:科学规划引领绿色发展
为保护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铜仁市于2018年制定并实施了《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将梵净山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实行分区保护管理。其中,一级保护区严格限制人类活动,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二级保护区允许适度的科研、观光活动;三级保护区则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生态旅游。
梵净山管理机构还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利用综合信息监控管理系统,对植物、动物、大气、水体等实施动态监测。目前,梵净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7%,7900多种野生动植物在此安居,珍稀动物和植物种类分别比原名录增加了13种和46种。
旅游发展:创新模式带动区域经济
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梵净山的旅游发展呈现出蓬勃态势。2024年,梵净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97.4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当地政府和景区管理方的创新举措。
一方面,梵净山启动实施《梵净山世界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目标是打造承载量达10万人规模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国际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景区通过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让游客获得更加舒适的游览体验。
另一方面,梵净山积极发挥旅游名片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例如,铜仁市以梵净山为核心,打造了“中南门之夜”“梵马”等IP,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据统计,“中南门之夜”2024年累计曝光量超过4亿次,网络热度多次位列贵州省第一。
平衡之道: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旅游经济?梵净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让游客与生态合理融合。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其次,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结合梵净山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梵净山中蜂、中药材、菌业等生态产业,推动生态“资源”变“资产”。同时,深入挖掘梵净山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等,将梵净山的珍稀动植物、地质遗迹等元素设计成精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促进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最后,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梵净山管理机构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保护管理工作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则通过视察、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方式进行监督。同时,鼓励当地社区参与保护工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需要而受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补偿。
未来展望: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
梵净山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其他自然保护区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梵净山将继续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推进生态保护工作,以更创新的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努力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
梵净山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在这里,每一棵古树、每一只珍稀动物、每一片原始森林都得到了精心呵护。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和创新管理,梵净山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为当地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