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尔恒与爨宝子碑:一段尘封的传奇
邓尔恒与爨宝子碑:一段尘封的传奇
1852年,时任云南曲靖知府的邓尔恒,在曲靖城南三十多公里的扬旗田村发现了一块被农户用作压豆腐石板的古碑。这块看似普通的石碑,正是后来被誉为“南碑瑰宝”的爨宝子碑。
邓尔恒,字子久,江苏江宁人,生于1821年,是两广总督邓廷桢之子。他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在仕途上,他历任湖南辰州府知府、云南曲靖府知府、盐法道道员、按察使等职,最终升至云南布政使。
发现爨宝子碑时,邓尔恒给予了农户三十两白银作为补偿,并将碑运回曲靖府研究。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立于东晋大亨四年(405年),碑文共402字,记载了爨部首领爨宝子的生平事迹。碑文内容显示,爨宝子19岁即任建宁太守,世袭“振威将军”职务,治理南中地区时采取了对外臣服中原王朝、对内实行平等团结的政策,使当地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邓尔恒因发现爨宝子碑而声名鹊起,他在碑后作跋,详细记录了发现过程,并将碑立于城南诸葛巷诸葛庙内。然而,命运无常,咸丰十年(1860年),邓尔恒在赴任贵州巡抚途中,被时任云南巡抚徐之铭的副将何有保杀害。
何有保是曲靖府马龙州守塘步兵,以矫健善走著称,曾因保境有功被赐“效勇巴图鲁”称号。他借筹措军饷之名,沿途劫掠往来官吏财物。当邓尔恒的行装队伍经过马龙时,何有保派人索要钱物,得知是邓尔恒的行装后便将其掠夺。邓尔恒得知后,表示要参奏此事,何有保遂指使手下戴玉堂、史荣化装成盗贼,在深夜潜入邓尔恒住所将其杀害。
邓尔恒被害一案震惊朝野,咸丰帝亲自过问,先后派遣刘源灏、潘铎等人调查处理。然而,由于案情复杂,牵涉到云南巡抚徐之铭,最终仅以何有保开棺鞭尸、徐之铭降级留用草草了结。
值得庆幸的是,爨宝子碑在后人的保护下得以保存至今。1937年,京滇公路周览团考察期间,时任云南通志馆馆长的周钟岳委托曲靖中学校长谢显琳建“爨碑亭”,将碑安放于曲靖中学(今曲靖一中)内。如今,爨宝子碑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然静静地矗立在曲靖一中校园内,见证着这段传奇历史。
邓尔恒与爨宝子碑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文物发现与保护的佳话,更折射出清代晚期云南地区的政治生态与社会风貌。这段历史,如同爨宝子碑上的文字一样,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清晰如昨,供后人凭吊与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