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自欺欺人闹剧,宋真宗的封禅大典
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自欺欺人闹剧,宋真宗的封禅大典
宋真宗的封禅大典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政治闹剧。从赵恒登基的心虚,到檀渊之盟后的心理转变,再到王钦若的建议和最终的封禅大典,这场盛大的仪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登基也心虚,皇帝需要“身份认同”
就"封禅"本身而言,真宗赵恒在主观意愿是非常愿意的,因为他迫切需要群臣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赵恒是赵光义的第三个子,不是嫡出,从立嫡立长的法统和血统上来说,帝位天然就不够稳固。
赵恒当初"接班"的时候就很悬,宋太宗感觉时日无多就仓促间立了赵恒为皇太子。没想到,李皇后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打算改立楚王赵元佐为皇帝。
宋仁宗驾崩当天,李皇后立即封锁消息并派心腹内侍王继恩去请宰相吕端,打算把这件大事给办成了。没想到,平时看起来老年痴呆的吕端突然迸发出惊人的智慧和胆量,他直接把前来宣旨的王继恩给锁在自己办公室里。然后火速赶往宫内,不等李皇后反应过来,就命人赶紧接出赵恒,并义正言辞的说:
"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
太子赵恒在吕端的拥护下,立即就在太宗灵柩前举行即位典礼。
所以,如果不是大臣的力捧,他这个太子能不能"进步"还真不好说。加上他本身养在深宫中长在妇人手,老赵家基因中自带的软骨病被发扬了个十足十,天性十分懦弱。因此,他是非常需要借助神道树威的。
然而,真宗既非开国之君,亦非中兴之主,经济上虽有所发展,但这种发展明显属于和平年代的自然现象,基本上多是前代皇帝的遗泽。而他在政治、军事两大块基本无建树,尤其在安定北方边陲方面,不仅没有成就,反而十分被动。至于"祥瑞",更是没影的事。如此局面,他赵恒哪敢去玩封禅呢?纵有那贼心,也没那贼胆哪!
面子还是里子,"双赢"的檀渊之盟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9月,老对手契丹人大举南下入侵,爆发了澶州之战。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宰相寇准的疾言厉色敦促赵恒,皇帝不得不硬起头皮到前线"御驾亲征"。其实,刚走到黄河边上赵恒的腿肚子就吓软了,说什么都不往前走。宋史记载"众议毕惧,准力争之,不决",危急关头还是寇准说动了将军高琼,命手下将士把已经缩在龙辇上瑟瑟发抖的皇帝给抬过了黄河。宋军远远地看见了皇帝仪仗队上的黄罗伞盖,气势大振一举扭转颓势,居然赢了一仗,局面上跟契丹人打了个平手。
这一仗虽然宋朝在军事上暂时只打了个平手,但政治上、心理上、气势上却赢了个大满贯:宋军士气高涨,辽方被迫求和。按说,遇此千载难逢之机,赵恒应该一鼓作气,传檄挥师,直捣黄龙才是。可谁料,这个急欲休战,一心只想做个太平犬的皇帝,在局势并不明朗的的情况下,对死敌契丹的"议和"居然求之不得,不仅急不可待地接受了契丹人的求和,甚至还对大臣表示,"只要不割地,赔点钱财不在话下"。他对前去和谈的使臣曹利用说:"逼不得已,百万也行。"当内侍误传许了契丹人三百万时,他固然一时惊讶,却旋即表示:"只要了结此事,三百万也行啊!"败家子德行表露无疑。
檀渊之盟和谈成功,战事结束。宋辽君主以兄弟相称,小弟不再找大哥麻烦,"大哥"每年给"小弟"三十万当做过年的红包。这便是打了胜仗反倒心甘情愿给人赔钱的"澶渊之盟"。契丹人其实是由于内部斗争激烈分身乏术,一直没有机会折腾宋朝,所以宋辽边境一时无事,赵恒却误以为是"澶渊之盟"所致而十分自得。
此战之后,宋辽对外都宣称大获全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双赢"。打仗没有捞到什么便宜的契丹人赚了个盆满钵满满载而归,大宋朝流血流汗之后还得花钱买平安,开了个拿金钱换和平的"先河",翻遍史书只有宋真宗和后世的大清才干得出来。
奸臣刮妖风,吹破虚幻的肥皂泡
正当赵恒飘飘然时,"澶渊之盟"的泡沫被参知政事(副宰相)王钦若戳破。此人是北宋五鬼之一,因嫉妒寇准战后恩宠有加,便在赵恒耳边吹起了妖风。据《宋史·寇准传》记载,有一天上朝,寇准奏完事情就走了,真宗目送寇准远去,王钦若问真宗:"陛下敬重寇准,是觉得他为国家立下了大功吗?"真宗答是。王钦若又问:"澶渊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反而认为寇准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这又是为什么?"真宗愕然问原因。
王钦若说:"城下之盟,自古以来就是耻辱,《春秋》中有着明确的说法。澶渊之盟就是城下之盟。陛下以万贵之体亲征,却签订了城下之盟,这不是耻辱是什么?"真宗的骨头软,耳根子更软,听了王钦若的鬼话顿时脸露不愉之色。王钦若见自己的话起到了作用,又趁热打铁说:"陛下听说过赌钱吧?赌钱的人在把钱输光之前,往往会倾尽所有赌一把,叫做孤注一掷。陛下,寇准就是把您当成了赌最后一把的孤注啊,而您却没意识到危险。"真宗听信了王钦若的谗言,犹如大梦初醒,浑身不自在,想起自己在黄河边瑟瑟发抖的丑态,寇准最终被赶出朝廷。
宋真宗此后一连数日郁郁寡欢,此情早被巧言令色的王钦若看在眼裡,他给皇帝支招说,要给"澶渊之盟"雪耻,其实也不难。赵恒问有什办法?这个早就吃透皇帝厌兵怯战的家伙故意说,发兵夺回幽蓟就是了。还没有走出"孤注"心理阴影的赵恒,背上的冷汗都还没有干透,被这么一激,差点没吓晕过去。赵恒颤抖着说:"河朔生灵始免兵革,朕安能为此?可思其次。"既然皇帝都要退而求其次了,王钦若立马就坡下驴,抛出第二个可行性方案"封禅",并强调说,只有封禅,才"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从而挽回面子,洗雪耻辱。其实,王钦若也没有那个胆子跟契丹人硬刚,不过是为了撺掇"封禅"找个铺垫而已。
皇帝向大臣行贿,大臣再吹一个肥皂泡
既然肥皂泡被戳破了,再吹一个就是。听了王钦若的点子,赵恒不禁又惊又喜。没想到他的"爱卿"会给他出这么一个能挠到心痒的主意,更没有想到大臣心中他居然还可以去封禅!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一缕曙光就在眼前!然而,皇帝毕竟不是毛孩子,他已年届不惑了。他深知,如果天下没有希世绝伦的"天瑞"出现,就这么厚起脸皮去封禅,非但不能"镇服四海",还会被世人耻笑。
王钦若简直就是皇帝肚子里的蛔虫,他把皇帝那点小心思摸的透透地。他告诉皇帝: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者,惟人主深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赵恒不禁茅塞顿开,原来所谓"天降祥瑞",居然还能"人力为之"。何况前代早就有人干过了,不信你看看武则天是怎么炮制祥瑞的。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赵恒这才拿定主意,打算封禅。然而,公开造假这种事皇帝也是第一次干,不敢完全放心。
其实,皇帝最担心的就是接替寇准出任宰相的王旦会反对。王钦若打包票说:"臣得以圣意喻之,宜无不可。" 虽说王钦若随后给王旦通了气,王旦也答应愿意尽力,但毕竟事关"天家颜面",万一这位群臣领袖一觉醒来书生气又犯了呢?赵恒仍是不敢放心,于是便亲自出面请王宰相吃饭,并送他一坛酒,嘱咐他回家后一定要与家人分享。王旦回到家,打开一开哪有什么酒,那是一坛珍珠!王旦是正直之士,也是精明之人,当他打开酒坛时,什么都明白了。这是皇上贿赂,送的封口费!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王旦也彻底丢了节操,放开手脚大上快干。由是,凡天书、封禅等事,旦不复异议。《宋史·王旦传》
一切功课做足后,赵桓便自导自演,开始炮制起"天瑞"来。一日朝会,他对群臣说:昨夜我做了个梦,来了位仙人。仙人告诉我,"来月宜于正殿建黄菉道场一月,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我赶紧起身去接,却一下子又不见了。群臣自然心领神会,又是斋戒,又是建道场,忙得不亦乐乎。刚准备就绪,便有皇城司启奏:"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赵恒急命人去察看,果然"神人所谓天降之书也"!
从梦见神人指点,到发现天书,然后拜天书、读天书、供奉天书、保护天书,赵恒这么煞有介事地一路骗将下来,局外人谁不信以为真?
全民陷入造假的“狂欢节”
正所谓“吹牛只要打草稿,人力推着火车跑”为了营造氛围,赵恒还亲自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具体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在崇政殿接受庆贺并赐宴群臣,与辅臣皆素食;二是遣官告天地、宗庙、社稷。三是大赦,改元,满朝加恩;四是赐京师酺五日(特赐臣民聚会饮酒);五是改左承天门为承天祥符;六是置天书仪卫扶持使,有大礼,即命宰执近臣兼之。
公元1008年,年号被改元为"大中祥符元年",天下忽然变得热闹起来。今天张三说发现仙人,明天李四又说冒出仙泉,后天王五又说发现天书,到处都有官员进献奇珍异宝。一茎两穗的稻子叫"嘉禾",怪模怪样的树木称"瑞木"……举国上下都动了起来,人心若狂,声势浩大。《宋史纪事本末》记载:"钦若之计既行,陈尧叟、陈彭年、丁谓、杜镐益以经义附和,而天下争言祥瑞矣。"
在如此一派"大好形势"下,宋真宗君臣开始了一场大型的集体狂欢。一边是宰相王旦率文武百官及和尚道士三万余众联名上表,请求赵恒封禅,另一边则是赵皇帝假意推辞。赵领导挡不住"民心所向",终于答应为了满足广大干部及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决定"勉为其难"去泰山封禅。至此,一个由弥天大谎经大张旗鼓炮制而成的"旷世大典"终于瓜熟蒂落!同年十月,赵恒带著数万人马,东出帝国京师,浩浩荡荡开往泰山。限于篇幅,赵恒吹吹打打去"封禅"的细节不一一赘述。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宰相王旦,他临终前对此荒唐之举十分后悔,他交代儿子,把头发剃光,然后穿上僧衣入殓。想来恐怕就在于心理上始终无法过关,自觉无颜穿官服去见列祖列宗,只好乔装改为僧人。
历史学家痛斥宋真宗封禅是"不思修本以制敌,又傚尤焉,计亦末矣!"它给历史留下一些断碣残碑,给后世留下很多笑话,也给文人们留下无数咏叹,但更主要的是,它给社会留下思考,给国家留下借鉴,给民族留下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