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一旦失意,就想着回家种地?
为什么中国人一旦失意,就想着回家种地?
中国人无论是在美国、非洲,还是在伊拉克,都保持着对种地的热爱。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为什么中国人一旦失意,就想着回家种地?
这则报道,一下子把全国人民都逗笑了。中国人真是随便走到哪里,都一门心思想种地。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对中国人热衷于种地的问题进行了自问自答。他认为:中国这么喜欢种地,是因为文化中有“归田思想”,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这是一种可以益养性情、亲近自然的大智慧。
其实,中国人无论失意或是得意,一直都喜欢以勤劳耕种的方式来过活。
要么当官,要么种地
我们的民族,主要是一个农耕民族。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来源就依赖土地。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古代中国平民就知道自己必须拥有土地才能生存。
后来又形成了国家,有了贵族与士族阶层之后,才有人完全脱离土地,依靠官职和爵位去获取生活资源。在魏晋以前,通过正规途径获得官位的机会很少。因为没有科考,选官全靠名士举荐。
两晋门阀势力当道,普通士人即使当了官,精神压力也非常大。于是,这些人就萌生了“退隐”的思想。退回去干嘛呢?答案就是种地!
于是,我们的古人,要么就求取功名,要么就安心种地。种田是他们最后的退路,只要还有机会回家种田,他们就不会被饿死,以后的生活仍有希望。
即使他们很顺利地当官,没有在朝中受到什么打压。他们的工作,除了处理一些刑事案件,更多的时候,也都是围绕着种地事业展开的。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非常重视农耕,他们把国人分成“士、农、工、商”四等。“农民”排在第二,仅次于官僚、贵族。重农抑商,农业为立国之本,这些都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反复强调的东西。
为此,每一年春天,皇帝与皇后还要亲自做“春耕”表演,给人民带头做示范,并祈求五谷丰登。因此种田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大大有利的好事情。至少在古代,当不了官员就回家去种地,绝对不是一件丢脸的事。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文臣武将“失意”后,统统回家种地,大家管这个叫“归隐”。晋代陶渊明归隐田园,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
后代的文人以他和竹林七贤为榜样,喜欢动不动就“归隐”。并用这种方式来体现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时间一久,后世的人纷纷仿效,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
文人归隐后,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武人归隐后,就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清官归隐后,就是“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还有那些还没有当上官,或当上了官,暂时还不打算归隐的,就说“铅刀贵一割,梦想聘良图”。只要让我试一下,哪怕像“铅刀”一样,一辈子就这一次,结束后我去归隐。
后来因为官场太过昏暗,士人们“归田”的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了。有的当着官,犯了馋病的“归隐”的,也有对上级不满意,一个招呼也不打,直接“挂冠”溜走的。
前者比如西晋的张翰,因为秋风起,思念家乡的鲈鱼脍。于是马上弃官不做,乘船回家大快朵颐去了。后者比如明朝中后期大批的基层文官,说走就走,这些人最后都回家种地了。
总之,种地这件事,在我们中国古代文人中很流行,它象征的是一种非常有格调的雅痞生活。
到了清代,曾国藩又提出了一个“耕读传家”的概念。他教育自己的孙子,读书人不能一味地只去读书。一定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一边读书,一边耕地。
这样的话,万一读书出不了头,靠着耕种,还是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种土这件事于是就变得实际了,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还可以给人“安全感”呢。
中国人有“种地”基因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武人和圣人们的努力,“种地”两个字已经被镌刻进了我们的文化基因和自身的血脉里了。
“种地”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种“本能”,它现在不需要通过“失去”去触发、开启它的机关。只要有闲又有空,找到一块土地,中国人就要去种它。
以前美伊战争时期,电视台报道过一个新闻。有中国人到伊拉克去,发现当地的人从来不种地。因为他们曾经有一段时间,单靠石油就可以吃穿不愁。
后来打了几场仗,伊拉克人穷了,生活十分困难。中国人带了白菜的种子去教他们栽种,他们依然不肯种地。
再回过来看中国人呢,最近几十年生活越来越好。有一批人移民或者留学去了美国、加拿大,却改不了“农民”习气。在欧洲、美国的小洋房后花园里种地,他们一边种茄子、白菜,一边还养小鸡。
有一次报道上说:某中国留学生想吃活鸡,到美国宠物市场去买鸡崽自己饲养。后来得知在美国不能随便杀宠物,于是她就只能每天眼睁睁地看着那只鸡,活蹦乱跳地在花园里面跑。不但不能杀了它,还得给它提供粮食。
在如今的中国,热爱“种地”,又被和环保、绿色食物等概念关联到了一起。有人在自家的天台上“种地”。
用蔬菜、水果给自己家的花园、阳台搞绿化。随便在家中种一点点蔬菜,既可以供自己和家庭成员食用,又可以陶冶性情,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中国人不管失意,还是得意,只要一有空就会想着回家去种地。这主要是因为:简单的种植容易上手,它既能给自己提供新鲜的食物,又可以像养花草一样让自己身心愉快,保持健康。
所以,这是一种非常优良的传统,值得向全世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