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大博物馆珍藏:拳毛騧的历史传奇
宾大博物馆珍藏:拳毛騧的历史传奇
在陕西省礼泉县的昭陵北司马门遗址,六块大型浮雕石刻曾静静地矗立了近千年。这些石刻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六匹战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拳毛騧”。这匹战马不仅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其石刻如今更是远在他乡,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特殊纽带。
拳毛騧:一匹传奇战马
拳毛騧,又名“洛仁騧”,因周身旋毛卷曲而得名。它原产于西域,最初由代州刺史许洛仁进献给李世民。在河北曲周的洺水之战中,拳毛騧载着李世民冲锋陷阵,身中九箭(前六后三),最终因伤重倒地而亡。李世民对这匹战马的英勇与忠诚深感敬佩,特命将其形象刻于石上,以示纪念。
昭陵六骏: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唐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下令用青石雕刻包括拳毛騧在内的六匹战马形象,以纪念它们的功绩。这些石刻被安置于昭陵北司马门内,每块宽约2米、高约1.7米,重达3.7吨。石刻采用高浮雕手法,线条流畅,刀法圆润,栩栩如生,是驰名中外的石雕艺术珍品。
流落海外:一段曲折的历史
1914年,拳毛騧与另一匹战马“飒露紫”的石刻被法国人戈兰兹盗运。据记载,这两块石刻先是落入当地军阀之手,后被中国古董商卢芹斋以12.5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这一过程存在争议,美方声称是购买而非盗取,但这段历史始终牵动着国人的情感。
宾大博物馆:异乡的守护
如今,拳毛騧的石刻被陈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中国展厅核心区域。该展厅还收藏有北响堂石刻、山西洪洞广胜寺壁画等重要文物。这些珍贵的中国艺术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也见证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
文化遗产保护:持续的努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文物部门加大了对昭陵遗址的保护力度。2001年起,陕西省文物局对昭陵北司马门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发掘,出土了大量唐代建筑材料和石刻残件。2003年,昭陵北司马门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些努力不仅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进一步研究和展示昭陵的历史价值奠定了基础。
拳毛騧的故事,不仅是关于一匹战马的传奇,更折射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它见证了唐朝的辉煌,经历了战乱与流离,如今在异国他乡静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匹战马的传奇,如同它身上的九处箭伤,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