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版“红旗渠”,36年修出生命之渠
黄大发版“红旗渠”,36年修出生命之渠
在贵州北部的大山深处,有一条被誉为“生命之渠”的水渠,它绕过三重大山,穿过三道绝壁,蜿蜒9400米,将清澈的山泉水引到了曾经干旱的草王坝村。这条耗时36年才建成的水渠,见证了一个人的执着与奉献,他就是被誉为“当代愚公”的黄大发。
“水贵如油”的草王坝
草王坝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在1995年以前,全村的灌溉和人畜饮水只能依靠山坡自渗水和一口望天井。如果要前往山脚的溪河里挑水,往返要花4个多小时。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因为缺水,当地只能种耐旱的洋芋、红薯和苞谷,“苞谷沙”是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这首民谣真实地反映了村民的生活状况。
两次修渠,36年坚守
1958年,23岁的黄大发光荣入党,并被全村推选为党支部书记。面对村里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因严重缺水导致的贫困,他下定决心要引水上山。1960年,第一次修渠开始了。然而,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指导,村民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竹竿测量,黄泥巴糊渠壁,钢钎和锤子凿石。经过13年的艰辛施工,水渠虽然完工了,但由于质量不过关,水还是无法引进来。
第一次失败后,黄大发没有气馁。他意识到“光靠蛮干,注定修不成功”。于是,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村支书开始四处求教,自学水利技术。他背着干粮,徒步翻山越岭,到各个水库沟渠工程去学习。经过不断学习和摸索,他掌握了修渠的技术,知晓了什么是分流渠、什么是导洪沟,还学会了开凿技术。
1992年春,第二次引水工程开工。57岁的黄大发带领200多名乡亲,带着铁锹、铁锤、钢钎浩浩荡荡奔赴工地。这次修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绝壁凿渠,每一处都充满未知和危险。面对危险重重的擦耳岩,没人敢动工,连请来的施工队也停下,黄大发二话不说,把麻绳系在自己身上,让人拉着吊下悬崖……
“当代愚公”的精神力量
在修渠过程中,黄大发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他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修一个隧道时,炮响之后他第一个进洞打钢钎,钢钎拔出来才发现上面的黄泥赫然粘着一根未引爆的雷管。装药炸山时,由于缺乏经验,他还没走出“雷区”,村民就开始放炮,他情急之下只能趴在地上,用背篼罩头才躲过危险。
资金短缺也是修渠过程中的一大难题。1991年年底,工程批下来了,上级拨了几万元经费,但仍有1万多元需要村民自筹。这让当时人均年收入只有80元的草王坝人犯了难。黄大发连夜挨家挨户劝说,除了执着和诚意,还有他对村民立下的“军令状”——“修水渠,我愿意拿自己的命来换”。
清泉入村,幸福来敲门
1995年,这条凝聚了黄大发和村民们36年心血的“生命渠”终于通水了!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满满当当地流进了草王坝村,浸润了亘古干旱的坡地。孩子们跟着水流跑,大人们捧着渠水大口喝着,而老支书却默默地坐在一边,流泪了。
水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草王坝的命运。村民们不仅解决了用水问题,还开始发展多种产业:种植水稻、黄桃、柚子、李子、笋子,养殖肉牛、生态猪、蜜蜂等。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村。为了促进当地发展,一条全长1427米、主跨410米、桥宽33米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大发渠”特大桥正在建设中。这座桥将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交通保障,让乡亲们更好地走出大山。
黄大发用36年的坚持,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他常说:“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我什么困难都不怕,带领村民们开渠取水。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种精神不仅改变了草王坝的命运,更激励着无数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