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PK张九龄:谁才是中秋诗之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PK张九龄:谁才是中秋诗之王?

引用
腾讯
14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17A03PAR00
2.
https://zhuanlan.zhihu.com/p/659009377
3.
https://www.sohu.com/a/196245916_741281
4.
https://www.sohu.com/a/422064555_344515
5.
https://www.sohu.com/a/255260750_372465
6.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9785719.html
7.
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a8faef49434f2d27fab12711
8.
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b7a9e6fb34c0c6bb99f1feab
9.
http://jnews.xhby.net/v3/interfacearticles/29/ERKiNMpbmKRn3GLA/1
10.
https://report.hebei.com.cn/system/2020/09/29/100467480.shtml
11.
https://movement.gzstv.com/news/detail/rD4ML/
12.
https://news.sina.cn/2017-09-27/detail-ifymfcih6711790.d.html
13.
https://gaokao.eol.cn/zhidao/yw/201609/t20160912_1448237.shtml
14.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3/16/55790485_1134010644.shtml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当中秋佳节,这句词总会不自觉地在我们耳边响起。然而,在唐代,人们更熟悉的或许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苏轼和张九龄,两位跨越时空的文学巨匠,都用他们的才华为我们描绘了最美的中秋月色。那么,谁才是真正的“中秋诗之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创作背景:一个失意,一个怀远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他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职。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思念弟弟苏辙而作。一年后的中秋,苏轼调任徐州,兄弟二人得以短暂相聚,苏轼又写下了《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则创作于唐朝,具体时间不详。张九龄是唐代名相,曾因遭奸臣排斥而被贬谪荆州。这首诗正是他在中秋之夜怀念远方亲人时所作。

02

艺术特色:一个豪放,一个雅正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典型的豪放词,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词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想象,让人联想到李白的《月下独酌》。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更是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则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雅正风格。诗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雄浑阔大,而“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情感表达则真挚动人。这首诗开创了“清澹派”,对后世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03

情感表达:一个个人,一个普遍

苏轼的词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尤其是对弟弟苏辙的思念。词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苏轼在中秋之夜的辗转反侧。

张九龄的诗则将情感提升到了全人类共有的高度。“情人怨遥夜”中的“情人”,不是特指恋人,而是泛指一切有情之人。他们思念的不仅是爱人,还包括亲人、朋友等一切离人。这种处理方式,非常符合“诗言志”的特色。

04

历史影响:一个民间,一个官媒

苏轼的《水调歌头》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人人都能背上几句。它还被谱成曲,由邓丽君演唱,传播热度达到了顶点。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则更受官媒青睐。由于其符合儒家正统的伦理价值观,常被用来表达海峡两岸团圆的愿望。在官媒引用的古诗词中,这首诗的出现频率甚至高于苏轼的《水调歌头》。

05

谁是“中秋诗之王”?

如果从艺术成就和历史影响来看,两位诗人不分伯仲。苏轼的词更注重个性表达和想象,而张九龄的诗则追求雅正和普遍性。他们的作品都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但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下,或许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更胜一筹。原因有二:一是创作时间早了340多年,对后世影响深远;二是其表达的情感更具普遍性,更能代表全人类共有的情感。

不过,无论是苏轼还是张九龄,他们的中秋诗都为我们描绘了一轮皎洁的明月,寄托了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的向往。在这个中秋之夜,让我们一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诗意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