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川北薅草锣鼓:千年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危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川北薅草锣鼓:千年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危机

引用
搜狐
9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455014781_100302947
2.
http://sc.china.com.cn/2021/difang/1329/0615/409189.html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7%9D%E5%8C%97%E8%96%85%E8%8D%89%E9%94%A3%E9%BC%93/10790281
4.
http://www.tfguzhen.com/go-a171.htm
5.
http://www.zhhfyw.com/news.php?mId=7&nId=75
6.
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2456
7.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423/17/40963649_1077828756.shtml
8.
https://www.kangyanghongya.com/news/2971697
9.
https://m.fx361.com/news/2024/0115/22945164.html

川北薅草锣鼓是四川省广元市四县三区境内流传的一种传统音乐,其中尤以青川薅草锣鼓最具代表性。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川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01

独特的表演形式

川北薅草锣鼓一般在二道苞谷草或锄黄豆草时进行,一人击鼓,一人敲锣,敲锣者为歌郎,在数十人的薅草队伍中起指挥作用。薅草锣鼓一天的表演过程大致分为牵线子、扎盖子(起歌头或排歌头)、安五方(或拜五方)、说正文、耍歌子、办交接等步骤。

在田间作业中,川北薅草锣鼓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指挥劳动、活跃现场气氛、调节劳作者情绪,更以其率真质朴的音乐个性,拥有数千首曲目的丰富蕴藏量,明快简洁的音乐语汇中保留了大量古代体力劳动中的音乐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02

悠久的历史传承

关于川北薅草锣鼓的起源,根据川北薅草锣鼓国家级传承人王绍兴从清末和民国时期保存下来的民间手抄本和老艺人口授心传唱本中的叙述:“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之乾坤,神农五帝尝百草,轩辕黄帝制衣襟,治公和尚植五谷,植下五谷养凡民,养下凡民他懒惰,种上庄稼不寻草,牛魔王一见生了怒,随带草籽下天庭,南天门上撒一把,普天之下草纷纷,那时才兴锣鼓会,秦朝起始到而今。”

从这段唱本中可以看出,川北薅草锣鼓似乎源于秦代。又根据包谷(川北薅草锣鼓是在薅包谷二道草与黄豆草时演唱)从原产地古巴传入中国,约在1511年前后,即明朝后期,据这些信息推论:“川北薅草锣鼓源于秦代,兴于元末明初”。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实行农村合作化,农业大集体劳动,使这种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得到复兴和发展。千百年来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沿至今,故有人将其比作民间音乐文化的“七里香”。

03

面临的传承危机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川北薅草锣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受现代生产方式的影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川北薅草锣鼓的生存空间正在日益缩小,有濒临失传的危险——老年歌手相继过世,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劳动力大量外迁,歌手队伍青黄不接。

04

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

川北薅草锣鼓是川北山区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也是历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川北山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料。因此,保护和传承川北薅草锣鼓,不仅是为了保存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国家已经意识到川北薅草锣鼓的重要性,2006年5月20日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只有这样,川北薅草锣鼓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在川北大地上传唱不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