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到底能不能吃?一文读懂味精的正确使用方法
味精到底能不能吃?一文读懂味精的正确使用方法
近日,知名带货主播李佳琦的一次“翻车”引发了人们对味精的热议。在直播中,李佳琦提到“味精是化学合成的,吃多了会致癌”,这一说法迅速登上热搜,让不少网友感到震惊。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味精的真相。
关于味精的谣言,该澄清了!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这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许多食物中的氨基酸。它最早是在1908年由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池田菊苗从海带中提取出来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味精在中餐和许多加工食品中广泛使用,用于增强食物的鲜味。
关于味精的谣言层出不穷,比如“味精加热后会致癌”、“味精会导致脱发和头痛”、“味精会升高血压”等等。但这些说法都缺乏科学依据。国际权威机构,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组(JECFA)等,都对味精的安全性进行了大量评估研究,目前都没有发现它对人体有害。
味精的正确使用方法
虽然味精是安全的,但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口感和健康。以下是一些使用味精的小技巧:
控制温度:味精的最佳溶解温度是70-90℃。如果在高温下使用(超过120℃),味精会转化为焦谷氨酸钠,失去鲜味。因此,建议在菜肴出锅前加入味精,避免长时间高温烹饪。
避免在碱性食物中使用:在碱性溶液中,味精会变成谷氨酸二钠,产生不良气味。因此,在烹制碱性食物时,如鱿鱼等用碱发制的食材,不要添加味精。
控制用量:每人每天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过多的味精会产生一种似咸非咸、似涩非涩的怪味,影响口感。欧洲食品安全局建议,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量不超过30毫克。对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来说,每天摄入量应控制在1.8克以内。
特殊人群慎用: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应避免食用味精,因为其中的谷氨酸会与血液中的锌结合,影响婴儿发育。60岁以上老人以及患有高血压、肾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病人也应少吃或不吃味精。
味精的天然替代品
如果你仍然担心味精的安全性,或者想尝试更天然的调味方式,以下是一些可以替代味精的食材:
番茄:富含天然的谷氨酸,可以为菜肴增添鲜味。
香菇:含有丰富的鸟苷酸,是一种天然的鲜味物质。干香菇的鲜味更浓,适合炖肉。
虾皮:富含谷氨酸和天然矿物质,可以自制天然味精。将虾皮炒干、碾碎后,可以作为调味料使用。
酱油:优质的酱油含有天然的鲜味物质,可以替代味精。
骨头汤:用蔬菜、骨头、鸡鸭骨等熬制的高汤,既能增加美味,又富含营养。
味精作为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其安全性已经得到了科学证实。关键在于合理使用,控制好用量和使用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天然食材来替代味精,让饮食更加健康美味。记住,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不要盲目相信谣言,才能真正享受美食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