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猫”女友教你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胖猫”女友教你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2024年4月,一则关于“胖猫”女友谭某的网络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近日,重庆警方公布了对该事件的调查结果,回应了公众关心的“胖猫”跳江身亡事件的细节。
网络暴力的心理伤害
网络暴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显示,40%的美国成年人遭受过网络谩骂,其中近一半的人受到过严重骚扰,包括人身威胁和跟踪。在国内,类似案例也屡见不鲜,如上海一女士因给外卖小哥充话费而被网暴,最终坠楼身亡。
网络暴力可能会对受害者产生许多不良影响。了解网络暴力受害者会受到哪些影响会有所帮助,因为这可以作为识别某人是否正在承受网络暴力的一种方式。其中一些影响甚至比传统的暴力行为表现得更强烈,因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往往无法从受到辱骂的情境中逃离。
面对网络暴力,研究总结归类出三类受害者可能选择的应对方法:
- 主动向亲友寻求支持,在网上或现实回击施与暴力者,或自责并试图逃避、忽视暴力的存在。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人员们发现,主动向亲友寻求支持能有效缓冲网络暴力给受害者带来的负面情绪,但其他两种应对方式——“以暴制暴”地回击和试图忽视暴力的存在——却和抑郁症症状有着正相关关系。
因此,面对网络暴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和抑郁风险,有效的应对方式是积极主动寻求身边人的支持、和他们聊聊天。不论是“硬刚”还是“服软做鸵鸟”,都有可能增加抑郁症风险。
法律层面的应对方法
遭遇网络暴力时,受害者可以通过以下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锁定证据:立即截图、录屏保存所有针对你的网络暴力言论,或用区块链技术取证,必要时进行公证。
向平台申诉:携带已公证的证据,正式向发布侮辱性内容的网络平台起诉,要求其依法披露对方的身份信息。
追究责任:一旦掌握对方信息,即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对于情节恶劣者,可依据侮辱诽谤罪,提起刑事自诉。
刑事追责:受害者亦可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检察及司法机关共同介入,依法追究侵权者的刑事责任。
心理调适技巧
除了法律途径,受害者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
建立法律意识:真正意识到网暴行为的危害性。要让广大网民认识到自己在网络暴力中既可能是实施者、助推者或旁观者,也可能是受害者。要让他们明白,好的网络生态需要每个人自觉从自己一言一行做起。
保持理性思维:遇到网络暴力时要学会冷静处理,不能轻易地被不良导向影响,要从多方面综合地看待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同时要保持独立客观的思维,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媒介工具。
使用平台工具:了解并使用各大平台提供的防网暴工具,如抖音、微博、快手等都提供了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等功能。
幽默与自嘲:根据相关研究,幽默和自我调侃在应对网络暴力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感到无法独自应对,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网络暴力无处不在,今天你是网暴的施加者,明天就可能是网暴的受害者。为了减少与预防网络暴力,政府和互联网平台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尽管网络是虚拟匿名的,但不是法外之地。通过显示IP地址、网页提示等方式,让网络施暴者明白语言的力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比如,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线了发文警示和正向引导等功能,对于一些被模型判定为不当评论的,反复提醒用户,并在评论区上线了善意提醒文案“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号召用户善意发言。其次,网络平台主动开发预防网暴功能。针对网络暴力的发酵规律,开发预防网络暴力事件进一步扩大的控制程序,从而使这一发酵过程及时中止。抖音、微博、快手等互联网平台提供预防网暴的工具和功能,发布防网暴指南手册,从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等多个维度,帮助用户快速有效防范网暴侵害,倡导文明上网、理性表达。
想要从根本上杜绝网络暴力,需要网民内在的认知改变和心理共鸣。一是要大众建立起法律与规则意识,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真正意识到网暴行为的危害性。要让广大网民认识到自己在网络暴力中既可能是实施者、助推者或旁观者,也可能是受害者。要让他们明白,好的网络生态需要每个人自觉从自己一言一行做起。同时,要从少年儿童开始进行预防网暴的教育,要培养网民的共情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在网络中明晰事实真相,考虑受害者的感受。二是网民在遇到网络暴力时要学会冷静处理,不能轻易地被不良导向影响,要从多方面综合地看待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同时要保持独立客观的思维,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媒介工具。建议用户提升网络素养,主动了解学习预防网暴的工具和功能,做好自我防护。三是当个体遇到网暴时,可主动了解相关知识,学习使用预防网暴工具,做好心理调适,或寻求平台、社会专业人士帮助。根据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幽默和自我调侃在应对网络暴力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总之,预防与遏制网络暴力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互联网平台、媒体、创作者、普通用户、公众、政府、民间机构等各担其责,才能共同预防与治理网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