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紊乱,你真的了解吗?
电解质紊乱,你真的了解吗?
电解质紊乱,这个看似专业的医学术语,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指人体血浆中的电解质如钠、钾、钙、镁等离子浓度或比例出现异常,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受到干扰的一种病理状态。这些电解质在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兴奋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它们的平衡被打破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发出各种警报。
什么是电解质紊乱?
人体血浆中主要的阳离子是Na、K、Ca、Mg,其中以Na含量最高,约占阳离子总量的90%以上,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体液的分布和转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他的阳离子含量虽少但却有特殊的生理功能;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以Cl和HCO3为主二者除保持体液的张力外,对维持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体液中阴离子总数与阳离子总数相等,并保持电中性。血浆中Cl、HCO3总和与阳离子Na浓度之间保持有一定比例关系,即:Na=HCO3+Cl+12(10)mmol/L。各体液渗透压均处于同一水平,即摩尔渗量为294~296mOsm/L;理论渗透压为756~760kPa。
电解质紊乱主要根据发生紊乱的电解质的情况分为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钙血症、高钙血症、低镁血症、高镁血症、低磷血症、高磷血症等。
电解质紊乱的症状
电解质紊乱的症状因具体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各有不同,比如钠紊乱、钾紊乱或钙紊乱等,紊乱的电解质不同表现就各有特点,引起电解质紊乱的病因不同,表现也是各有差异。
低钠血症:急性低钠早期最早的表现常为恶心、不适,严重的可进一步表现为头痛、嗜睡、意识模糊,最终可出现癫痫发作、昏迷和呼吸停止等。慢性低钠可表现为乏力、恶心、头晕、呕吐、走路不稳、健忘、意识模糊、嗜睡、肌肉痛性痉挛等。
高钠血症:急性高钠早期可表现为嗜睡、乏力、软弱无力、烦躁、易激惹,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颤动、抽搐、癫痫样发作和昏迷等。慢性高钠(指高钠血症持续超过 1 天)的表现和急性高钠比较而言,表现轻一些、不太明显些。
低钾血症:低钾表现的严重程度与钾降低的程度和速度是明显相关的。可以表现为肌无力,通常从下肢开始,逐步发展到躯干和上肢,严重的可出现麻痹、肌肉痛性痉挛、肌肉溶解;累及到呼吸肌,出现出现呼吸肌无力,严重导致呼吸肌衰竭和死亡;累及胃肠道肌肉,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失,出现腹胀、厌食、恶心、呕吐等。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慌等。可以影响到肾脏,出现尿多、酸碱紊乱等。低钾时胰岛素分泌减少,可以出现血糖的异常。
高钾血症:早期表现可有肢体麻木感觉、极度疲乏、肌肉酸痛、肢体苍白和湿冷,其他一些表现可以与引起高钾的病因有关,比如糖尿病没有很好地控制导致的高血钾,常常还会出现
电解质紊乱的原因
电解质紊乱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
疾病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腹泻、呕吐、肾功能衰竭等都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
饮食失调:摄入不足或不均衡的饮食会影响电解质的正常水平。
生活方式:过度运动、酗酒、神经性厌食症等都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利尿剂、激素类药物可能影响电解质平衡。
如何治疗电解质紊乱?
治疗电解质紊乱的关键在于找出并处理根本原因。医生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补充或降低电解质:根据检测结果,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方式补充缺失的电解质,或采取措施降低过高的电解质水平。
调整饮食: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所需电解质的食物摄入。
药物治疗:使用药物调节电解质平衡,如利尿剂、激素替代疗法等。
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导致电解质紊乱的基础疾病,如肾功能衰竭、内分泌疾病等。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电解质紊乱?
保持均衡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以获取必要的电解质。
适量饮水:根据天气和活动量调整饮水量,避免过度饮水或脱水。
注意特殊时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运动时,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
合理用药:遵医嘱服用药物,特别是利尿剂等可能影响电解质平衡的药物。
定期体检:通过血液检查监测电解质水平,及时发现异常。
关注身体信号:如出现疲劳、肌肉抽筋、恶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电解质紊乱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其影响。了解电解质紊乱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