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专家教你防社交媒体诈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专家教你防社交媒体诈骗

引用
证券时报网
9
来源
1.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1147296.html
2.
https://china.bnpparibas.com/zh/anti-tele-fraud/
3.
https://www.keepersecurity.com/blog/zh-hans/2022/09/27/7-tips-for-staying-safe-on-social-media/
4.
https://support.microsoft.com/zh-cn/office/%E9%98%B2%E8%8C%83%E7%BD%91%E7%BB%9C%E8%AF%88%E9%AA%97%E5%92%8C%E6%94%BB%E5%87%BB-0109ae3f-fe61-4262-8dce-2ee3cd43bac7
5.
https://www.nippon.com/cn/japan-data/h02035/
6.
https://www.zixingxinwen.com/content/646854/52/14372365.html
7.
https://www.internetmatters.org/zh-CN/hub/resources/what-are-social-media-scams-guide/
8.
https://www.kaspersky.com.cn/resource-center/preemptive-safety/parents-and-social-media
9.
https://support.norton.com/sp/zh/cn/home/current/solutions/v105274822

据统计,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62.1%,41岁至65岁的占比33.1%。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虚假征信等10种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8.4%,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是发案量最大和造成损失最多的诈骗类型,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个案损失金额最大,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发案量明显上升,已位居第三位。

01

当前主要的社交媒体诈骗类型

  1. 刷单返利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骗取受害人信任后,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诱骗受害人做任务,再以“连单”“卡单”等借口诱骗受害人不断转账。

典型案例:2023年3月,江苏徐州男子曹某被人拉入一微信群,发现群内有人发红包就抢了几个红包。随后,群里有人发链接诱导其下载APP,声称进入高级群可获取更大收益。加入所谓高级群后,曹某发现群内成员都在发收款到账截图,便在群管理员诱导下开始刷单。曹某连续做完多单任务领取佣金后,全部提现至银行卡中,正当其想继续做任务赚钱时,群管理员称其将做的任务是组合单,必须完成4单才能提现。曹某按照要求陆续加大投入后,群管理员以“操作失误”“账号被冻结”等为借口,诱骗其向指定账户累计转账42万元。因返现迟迟不到账,曹某遂发现被骗。

  1.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平台、短信等渠道发布推广股票、外汇、期货、虚拟货币等投资理财信息,吸引目标人群加入群聊,通过聊天交流投资经验、拉入内部“投资”群聊、听取“投资专家”“导师”直播课等多种方式获取受害人信任。在此基础上,诈骗分子打着有内幕消息、掌握漏洞、回报丰厚的幌子,诱导受害人在特定虚假网站、APP小额投资获利,随后诱导其不断加大投入。当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诈骗分子往往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提现,而是让其继续追加投资直至充值钱款全部被骗。还有部分诈骗分子通过网恋方式骗取受害人信任,再通过诱导虚假投资理财等进行诈骗。

典型案例:2023年3月,安徽阜阳女子张某在某相亲网站上认识李某后,确定为男女朋友关系。李某自称是外汇投资机构工作人员,有内部投资数据,因自己不方便操作,便让张某帮其在投资平台登录账号进行投资。在李某诱导下,张某多次投资均获得了盈利。随后,李某以为2人未来生活打物质基础为由,诱骗张某在平台自行注册账号投资赚钱。张某按照要求,多次向指定银行卡转账100余万元,并在李某指导下持续投资盈利。这时,该平台客服称张某利用内部信息违规操作涉嫌套利,账户已被冻结,需缴纳罚金,否则将没收账户资金。张某因担心收益无法提现,经与李某商量,决定按照客服要求缴纳40余万“罚金”。张某缴纳“罚金”后账户仍然无法登录提现,遂意识到被骗。

  1.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虚假广告,以及提供代写论文、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的广告。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便诱导其通过微信、QQ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进而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为由,要求私下转账。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再以缴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其继续转账汇款,最后将其拉黑。

典型案例:2024年4月,四川攀枝花女子王某在浏览网站时发现一家售卖测绘仪器的公司,各方面都符合自己需求,遂通过对方预留的联系方式与客服人员取得联系,客服称私下交易可以节省四分之一的费用。王某信以为真,与之签订所谓的“购买合同”。王某预付定金1.3万余元后,对方却迟迟不肯发货并称还需缴纳手续费、仓储费等费用,遂意识到被骗。

  1.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受害人购物信息后,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快递丢失需要理赔或因商品违规被下架需重新激活店铺等,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并通过共享屏幕或下载APP等方式逃避正规平台监管,从而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此类诈骗的受骗人群多为电商平台的网购消费者或店铺经营者。

典型案例:2023年10月,四川宜宾女子张某接到一个自称是“物流客服”的陌生来电,称因张某快递丢失需要进行理赔。张某随即查看某购物APP,发现一件商品未更新物流情况,便信以为真,添加了客服微信。随后“客服”发给张某一个链接,要求下载某聊天APP和银行APP,进行“理赔”操作。张某根据要求操作后,“客服”称其操作错误账户被冻结,需在银行APP里输入“代码”解冻,而这实际上是诈骗分子诱骗张某进行转账操作。张某收到银行转账短信后发现异常,遂发现被骗。

  1. 虚假贷款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站、电话、短信、社交平台等渠道发布“低息贷款”“快速到账”等信息,诱骗受害人前往咨询。后冒充银行、金融公司工作人员联系受害人,谎称可以“无抵押”“免征信”“快速放贷”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再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代办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诈骗分子还常以“刷流水验资”为由,诱骗受害人将其银行卡寄出,用于转移涉案资金。此类诈骗的受骗人群多为有迫切贷款需求、急需资金周转的人员。

典型案例:2024年5月,江苏无锡男子王某在家中收到一条低息贷款的短信,王某点击其中的链接,根据操作指引下载了一款APP。王某在该贷款APP上填写个人信息注册后,便想将贷款提现至银行卡。此时该贷款APP显示银行卡有误,平台客服称贷款金额被冻结需要交解冻费。随后,王某向其提供的银行账户转账6万余元,但始终无法将贷款提现,遂意识到被骗。

  1. 虚假征信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冒充银行、金融机构客服人员,谎称受害人之前开通过微信、支付宝、京东等平台的百万保障、金条、白条等服务,或申请校园贷、助学贷等账号未及时注销,或信用卡、花呗、借呗等信用支付类工具存在不良记录,需要注销相关服务、账号或消除相关记录,否则会严重影响个人征信。随后,诈骗分子以消除不良征信记录、验证流水等为由,诱导受害人在网络贷款平台或互联网金融APP进行贷款,并转到其指定的账户,从而骗取钱财。

典型案例:2023年9月,四川眉山男子郑某在家中接到一个自称是支付宝“客服”的电话,声称郑某在大学期间以学生身份开通的花呗服务不合规,如果不通过正规途径处理,将会影响其征信。郑某按照“客服”诱导进行了所谓清空贷款操作,在不同APP上认证借钱,再将贷款转账至指定账户,被骗14万余元。

  1. 冒充领导熟人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的社交账号信息,冒充受害人的领导、亲友等身份,编造各种紧急情况或理由,诱使受害人转账汇款。

02

实用的安全防护建议

面对日益猖獗的社交媒体诈骗,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安全防护建议:

  1. 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人
  • 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身份,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主动联系你的陌生人
  • 对于自称是客服、领导、亲友的人,要通过其他途径核实其身份
  • 不要轻信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机会,天上不会掉馅饼
  1. 保护个人信息
  • 不要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个人信息,包括家庭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
  • 不要随意点击陌生人发来的链接或下载附件
  • 不要在不安全的网站上输入个人信息或支付信息
  1. 使用安全工具
  • 使用双因素身份验证(2FA)保护账户安全
  • 安装并定期更新反恶意软件程序,如Microsoft Defender
  • 使用SmartScreen等工具阻止已知的网络钓鱼网站
  1. 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 定期更改密码,使用强密码(包含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
  • 不要在公共Wi-Fi下进行敏感操作,如网上银行、购物等
  • 对于任何要求转账、汇款或提供个人信息的请求,都要保持警惕
  1. 及时举报可疑行为
  • 如果发现可疑的社交媒体账号或内容,及时向平台举报
  • 如果遭遇诈骗,立即向警方报案,并保存好相关证据

社交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交流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风险。只有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才能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保护自己免受诈骗之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