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推荐:如何收藏雍正青花瓷?
故宫推荐:如何收藏雍正青花瓷?
雍正青花瓷是清代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其精细著称于世。故宫博物院专家推荐,收藏雍正青花瓷需关注器型特征、胎釉质量以及橘皮纹等细节。这些瓷器不仅造型精致,而且釉面莹润,青花呈色极为纯正。了解并掌握这些鉴定技巧,有助于藏家更好地鉴别和收藏高品质的雍正青花瓷。
雍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色
雍正朝(1723-1735)虽仅十三年,但制瓷工艺突飞猛进。雍正青花瓷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取得了长足进步。青花钴料的提纯,装烧方法的进步,窑炉结构的改进都要比以前有所提升,使得雍正青花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无论在造型和装饰上,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出神入化,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粗犷的硬朗风格迥然不同,取而代之以柔媚俊秀清雅的风格。
故宫博物院所藏雍正青花瓷器203件,全面介绍了雍正青花的发展状况。通过对故宫旧藏雍正青花瓷器的对比、分析,综合归纳出总结出雍正青花瓷器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每类器皿都有多种式样。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
雍正青花瓷的鉴定要点
青料:雍正青花采用浙江上等青料,发色淡雅或浓重不一。有的发色浅淡而深沉,略有晕散;有的发色灰暗,但呈色稳定,色泽深浅不一;有的发色青翠,色调鲜艳而稳定;有的发色晕散,仿明宣德青花色调。
橘皮纹:雍正青花釉面多呈橘皮纹状,这是区别真伪的重要标志。橘皮纹就是瓷器的釉面上摸起来有像橘子皮一样的那个小点点的那个感觉,你仔细观察橘子皮就知道了,就是橘子皮可以挤出水的那些小点点,特点是点很小,分布均匀,小点向里凹,凹面不深。
胎釉:雍正官窑青花的胎骨晶莹洁白,在20倍放大下呈糯米饭状。胎壁薄而坚硬,瓷化程度很高,用手指轻叩,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音。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典型的官窑青花釉呈青白色,纯净润泽。釉薄而精纯,釉中密含气泡,且大小气泡混杂套叠,有的釉表见细橘皮纹。有些民窑青花为粉白釉,胎釉结合处无火石红。部分民窑青花的圈足上涂抹一层黄色护胎釉,与纯净润泽的青白釉交映成辉。
款识:雍正青花的款识主要是在器物底足内写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其次是六字篆书款和四字篆书款。四字楷书款少。从故宫博物院藏品看,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书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写楷书款,个别也写篆书款。仿明代款识有“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雍正青花瓷的市场行情与投资价值
雍正青花瓷在艺术品市场表现抢眼。据统计,内地及香港区域,历史上成交价超过1000万元的雍正青花瓷有17件。与香港市场相比,内地市场仍存在较大增值空间。大件器物因存世量较少,增值潜力更大。同时,雍正青花瓷的精品化趋势明显,对于有计划投资瓷器收藏的人来说,当前是一个入市的好时机。
故宫博物院藏雍正青花瓷精品赏析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203件雍正青花瓷,涵盖了各种器型和纹样,展现了雍正青花的多样性和艺术成就。其中,既有模仿明代官窑的精品,也有创新造型的佳作。例如,仿明永乐、宣德的青花器物,不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纹饰、发色描绘逼真,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
雍正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雅的风格,在中国瓷器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收藏者而言,了解其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鉴定要点,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收藏这一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