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新手社工必读:开展小组工作的三大核心能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新手社工必读:开展小组工作的三大核心能力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7106933_100005178

本文适合尚未开展过小组服务,或者是在小组工作开展上存在困惑、缺乏信心以及社工经验尚浅的社工阅读。文章结合作者在小组工作方面的经验,分享了新手社工开展小组工作应具备的三大核心能力,助你快速打好开展小组工作的“基本功”。

小组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指导下、将两个以上且具有共同的需求或相似的社会问题的成员组织在一起而开展互动性活动的团体工作。新手社工当面对要进行这个小组服务的情境时,很自然地会经历“迷茫——紧张——放松”的状态。

开展小组前的“迷茫”:要做什么样的小组呢?小组内容和游戏怎么设计呢?用什么样的理论呢?组员怎么招募呢?

开展小组中的“紧张”:面对一群陌生的人,不知道该说什么;因紧张“忘词”了,只能拿着一份策划好的方案,在小组现场读,场面尴尬;小组冲突,组员游离、挑战社工等情况无法应对;带领组员分享多停留在“走形式”。

开展小组后的“放松”:很多新手社工以为开完小组就万事大吉了,却没有考虑到小组的持续性和检视小组的成效。

基于目前新手社工在小组工作常见困境,笔者认为做好小组工作就像是植物成长的过程一样,需要做好“播种”和“浇水”的每一个步骤,最终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我认为可先从“三板斧”进行刻意磨练。

第一板“斧”:方案策划的能力(”播种“)

常言道,得方案者得天下。好的小组方案设计将是做好小组工作的第一步。而一份好的小组方案又是怎样的呢?我认为不是流程的堆砌,而是能够充分体现社工的专业性,相应地就要基于社区/服务对象的需求,做好需求、目标与过程设计的内在逻辑。

关于服务计划设计的内在逻辑,已有大量文章进行分析解读,这里将不再进行赘述。这里想浅谈的是社工如何能够快速练就策划方案的能力,做好“播种”的这一步。

第一,建立理论工具库。

社会工作理论能够协助社工有效解释问题的性质和原因,指导社工设定清晰准确的目标,并提出一套达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和技巧。

总体而言,理论指导实践,并且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新手社工常会“谈理色变”,用哪种理论是他们最头痛的事情,一到要写这部分内容,就开始翻书,找百度,黔驴技穷时直接用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为此,建议新手社工可以依据自身服务领域群体建立常用的理论库,同时做好分类,哪种理论适应哪种服务和目标,并且每年可以熟练学习和用好1-2种理论即可。

比如说职业生涯理论(职业兴趣理论、MBIT人格理论、职业锚理论),这类理论常用于青少年群体的生涯规划服务;又如缅怀疗法常用于长者服务;甚至还有社会支持网络、优势视角、增能等这些通用性理论也可应用于大部分群体。唯有建立好这个理论工具库,需要使用时便可信手拈来。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论是一套有逻辑的论述,在一个理想,完整的理论中,原则上含有视角、解释性理论和实践模型三个部分,上面所提到的建立工具库的方法,仅仅作为一个学习理论和使用理论的便捷工具,社工更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研究理论的来源、观察问题的视角和过程,以及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搞明白理论到底在说什么,而不是生搬硬套。

第二,借助三个层面做好小组服务目标定位

现实情况中,大部分社工都是基于自己主观想法来制定目标,最终导致小组目标和需求不对应,与年度规划完全脱节。

于我看来,小组目标与所选择的理论是紧紧相扣的,理论指导实践和订立目标,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又如何来定位小组目标呢?

我一般是会依据三个层面去考虑:

第一个是宏观层面,这个小组的设立对于领域或站点整体服务有何作用?是否能够回应领域和整体服务?

第二个是中观层面,可基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和拓展支持网络的元素考虑,这个小组最终期望达到的成效是什么?对社区的改变,服务对象的成长有什么作用?第三个层面可基于认知、行为、情感三个元素思考,依据SMART原则制定小组目标。

这三个层面的思考是一个有逻辑和递进的关系,通过不断挖掘小组开展的意义,清晰为什么要做,才能更好达到小组的成效。

以“长者手机学习小组”为例:

第一层面的思考:这个小组对于领域里所提到的需求和问题以及领域年度目标的具体体现;

第二层面的思考:小组是想提升长者掌握手机功能的能力呢,还是定位为借助小组拓展长者的人际关系网络?

第三层面的思考:认知层面(如长者能够掌握如何使用手机功能,如发微信、打电话等);行为层面(如长者愿意走出家门,与他人交流);情感层面(如价值感提升)。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小组服务是年度计划的子计划,不是无中生有的,是有背景、需求和理论依据的,因此小组设计务必对应年度服务计划的主题和目标,避免出现“两张皮”的情况,同时要订立好小组目标和成效指标,更好体现小组服务的逻辑性和可操作化。

第三,挑选合适的游戏。

设计什么样的游戏这一步也是社工常纠结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在小组服务中要尽量避免用“呆板”“说教”的形式进行,而是要运用“体验式学习法”来带出小组的主题和目标,小组过程要注重组员互动、合作和解难,建议新手社工可从“模仿—迁移—应用”三个步骤提升自己在内容策划的能力。

步骤1:模仿。这里推荐一些小组游戏的书籍,如《举一玩十》、《一团和戏》、《社会工作团体游戏》等,通过查阅书籍,选取适合小组不同阶段的游戏,但是在游戏选择上,要考虑不同的年龄群体的特性,做好游戏的风险预估。

步骤2:迁移。当确定了游戏样本后,社工要避免游戏的生搬硬套,应考虑小组主题和游戏的贴合度,并且要考虑游戏所要传达的意义是什么,依据小组目标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对游戏进行“再改造”,并且建议能在小组前找同事做“演练”,以发掘游戏操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好应对措施或调整游戏。

步骤3:应用。一个游戏有一千种的玩法,规则是可灵活变通的,建议社工在经过前面的2个步骤学习后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尝试放下“工具书”,学会依据不同的小组主题设计好玩、创新、贴合需求和目标的游戏环节。

好的方案是做好小组服务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一步走得扎实,对于后面的开展执行以及服务的持续性和创新性将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希望每一位新手社工都能多学习、多观察和多反思,做好“播种”,方能见到“果实”。

第二板斧:小组带领的能力

小组带领是一门考验社工沟通互动、主持小组讨论、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需要学习提问、鼓励、引导、总结等技巧,而对于新手社工来说,这一步并不容易,小组情境、小组状况、小组成员千变万化,而对事件的处理方法并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社工唯有经过大量的“体验、反思、总结和应用”后,才得以更好地面对和开展不同的小组。

那么对于新手社工来说,我认为可以尝试担任“三重身份”来协助自己快速成长:

身份1:“观察者”——在征得同事和组员的同意下,以“观察法”来学习资深社工所开展的小组服务,并带着“问题”去看和想。

比如,社工是如何开场的?如何做破冰的?社工当时的表情、语调、台姿等方面是怎样的?小组环节是如何设计的?每个环节是如何串词的?小组冲突时、组员不配合、组员游离、次小组出现时等各种状况,社工当时又是如何应对的?

通过观察和思考,在小组中发现社工值得借鉴的技巧为自己所用,对于小组的不足之处,则可在下次自己开展的小组中尽量避免。

身份2:“学习者”——社会工作督导员是保证社工服务质量,促进社工专业成长的最佳教育者和同行者,新手社工在实地开展小组时,可邀请督导员进行现场督导,针对小组开展情况给予具体清晰的意见,甚至可以和督导员商榷,邀请督导能够进行现场示范,从中学习和模仿督导的带领技巧。

身份3:“分享者”——新手社工最怕的就是“闭门造车”,担心自身的缺陷在众人暴露而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愿意与人探讨交流,这种心态对社工的成长有很大的限制性。为此,建议社工能够调整观念,敢于和督导、同事去分享在小组中遇到的困惑和经验,通过彼此的思维碰撞和督导的指导,不断改善自己在小组带领的能力。

大卫.库伯的经验学习圈理论认为任何学习过程都应遵循循环圈,相信“经验——反思——理论——行动”的学习模式对于参与者成长的效用。因此,新手社工除了要明确上面所提到“三重身份”外,还需要修炼小组带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解说能力”。

“解说”是一个过程,通过利用活动经验,促进组员反思和成长,其与内容讲解和环节带领形成一个紧密的联系。

那么在经验学习圈下所衍伸出的解说技巧有很多,比如Borton三阶段引导法、Roger Greenaway[4F]解说模式、Priest、Gass的漏斗法、Thigagi六阶段发问模式等。这一步做足将对组员的成长有较大的影响,并且是社工评估小组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的环节之一。

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是Borton三阶段引导法和Roger Greenaway[4F]解说模式。Borton三阶段引导法的三个经典句式:What(发生了什么,着重小组经验描述)、So what(所以怎么样,着重经验的反思与联结)、Now what(现在又怎么样,着重未来的计划) 。

于我而言,我较为常用的是Roger Greenaway[4F]解说模式,而且这个模式对于新手社工来说,也能较快上手,并且很有趣味性。它代表了四个反思过程,常用扑克牌的4种牌型对应。如:

钻石牌(Diamond)对应Fact(事实):带领组员回顾小组经历的过程。提问句式:刚才发生了什么事?你做了什么?活动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红心牌(Hearts)对应Feeling(感受):重视组员在小组体验中的感觉和直觉。提问句式:在刚才的环节中,你的感觉如何?令你最紧张/最开心/……是什么?你的心情如何?

黑桃牌(Spades)对应 Finding(发现):引导组员寻找原因,总结意义。提问句式:能否描述下刚才你在活动中的角色?你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验?

梅花牌(Clubs)对应Future(未来):看重组员后续的行动计划。提问句式:这件事对你未来的影响?如果再来一次,你会怎样做?你未来打算如何?如何将所学的应用在实际中?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新手社工在运用这个解说框架时,不要误以为这个4F的引导过程是僵化的顺序,它是可以依据小组型态、组员的经验以及能力进行适当调整的。

那么在实际操作时 ,我们一般会从最容易的问题进行提问,从“事实(Fact)”入手,也不需要每个F都要问,可重点选1-2个F抑或重复提问引导分享即可,谨记每个提问都是有目标和有意义的,不要仅停留在走形式,提问要能够回应小组主题和内容,并且用一些可视化和直观化的物品来引导组员分享,协助组员能与生活经验和未来计划有所联结,才是最有效的解说过程。

开展小组工作对于新手社工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非常考验带领社工方方面面的能力,因此,建议新手社工能够虚心地做好“三重身份”角色,并及时做好反思和总结,不断磨练小组带领的能力,做好“播种”和“浇水”,方能见到“参天大树”。

相信大家对于如何操练小组工作的第一板斧——方案策划的能力和第二板斧——小组带领的能力已经有了基础的概念。

第三板斧:小组评估的能力。

小组评估是证明小组工作有效性、组员改变情况的一种工作方法,也是社工开展服务时必备的一个专业技术,其贯穿小组工作全过程。通过评估与反思,总结小组的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以作为下一步开展小组提供决策的依据。

在现实情况中,大部分社工对于“评估什么、如何做评估、什么时候该做评估,评估有何意义?”等各方面存在困惑,甚至存在误解,以为评估只是在小组后的一个“服务满意度量表”的测试,并就“服务满意度的量表”数据片面地做出服务总结,认为服务对象满意度高,则小组成效好,满意度低,小组成效弱。

1.转换思维方式。明晰小组评估意义

对于为何要做评估,新手社工常会感到困惑与不解,片面以为开完小组就万事大吉,却忽视了小组评估与反思这一步骤对于整个小组工作的重要性。

评估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其对于小组成员、负责社工、服务机构都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于小组成员而言,通过评估,能够有机会表达对小组的满意与不满意程度,并促进组员在分享中进行反思,以发现自己在小组后的改变,包括知识、技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于负责社工而言,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发掘自身在小组策划、执行和结束等整个环节操作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小组工作成效,促进社工的专业成长;

于机构而言,评估是能够总结小组经验,并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模式,为下次开展小组提供依据,同时借助这种品牌服务经验提升机构影响力。

2.建立知识框架,执行小组评估步骤

如何做小组评估对于新手社工也是一项较为挑战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满意度指标”是小组评估中常见的现象,尤其在小组文书总结上,将满意度的数据生成非常漂亮的分析报告图,这种单向的小组评估体系更多只是停留在服务对象的主观感知上。殊不知,小组评估是有一个非常完善的评估框架能指引社工可以更好地进行评估工作。

比如在方法上包括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过程评估会关注社工在小组中的表现(如带领技巧、角色定位、互动关系等)以及组员在小组中的参与程度(对于小组各环节的投入度,与其它成员的沟通程度、组员间的关系、冲突表现、次小组文化、领袖产生等)。

结果评估会突出检测小组预设目标的达成程度,组员对小组时间、内容、场地、形式及社工等各方面的评价,效率和效益的反思,投入和产出的对比等。

在内容上则包括事前计划评估、小组需求评估、小组过程监测评估和小组效果评估,这里重点分享的是过程监测和效果评估。

过程监测工作是很多社工容易忽视的部分,小组会包括前期、中期、后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组员的能力、组员的状态和彼此的关系也会因应发生变化。

而社工通过对整个小组进程的监测,可以及时地依据变化做出相应的服务计划调整,以回应参与者的需求,这需要社工有充分的灵活应变能力,而不要只是拿着一份已策划好的原始方案从开始到结束都一成不变。

那么小组效果评估又是什么呢?尤为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堆服务数字的累计,有多少人次参与,开展了多少节,这不是服务成效,服务成效更需关注的应是小组对服务对象的改变(知识、技巧、态度、行为等)和对社区的改变和影响力。

最后是在时间上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和跟踪评估。前三个评估与上面所提到的内容评估有异曲同工之处,这里重点分享的是跟踪评估。

其是在小组结束后一段时间后的跟踪回访,有助于社工能够针对成员在小组前、小组后以及小组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三个阶段去进行对比分析,以检视组员在小组干预前后的变化,并关注组员是否能够真正将小组经验很好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个步骤能够为未来开展新的小组提供经验和参考价值。

3.合理利用评估技术,总结小组工作成效

评估是有计划和有步骤的过程,需要社工和组员的共同参与。经过前面所提到的小组评估框架后,那么到底如何真正落到如何执行小组评估工作呢?

一般除了量表(满意度、目标达成量表、任务完成量表)外,还会包括组员面谈、小组过程记录、小组成果(如组员日志、组员制作的产品等)产出、社工的观察记录、音像资料等。

对于选择哪种评估技术,并无统一标准的答案,但需要提醒的是社工在选取何种工具时,需要考虑工具的使用是否能够测量出所预设的目标,以及清晰资料分析的方法,是需要做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等等

小组评估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对于新手社工并不容易,需要一步步地磨练,不断思考做小组评估的意义和价值,建立小组评估框架和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小组服务成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