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改扩建:如何保障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改扩建:如何保障行车安全?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完善,原有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改扩建工程因此成为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改扩建工程在施工期间如何保障行车安全,成为交通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面临的重要挑战。
工程特点与安全风险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具有以下六大特点:
标准衔接复杂:需要协调新老高速公路的技术标准,包括设计速度、横断面宽度、桥梁荷载等,不同版本规范间的差异给设计带来挑战。
病害处理难度大:早期高速公路可能存在线形指标偏低、路基压实不足等问题,经过长期运营后,路面破损、路基沉陷等病害也需妥善处理。
新老路基衔接难:新老路基的高程、横坡衔接,以及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是改扩建工程的技术难点。
资源利用要求高:应充分考虑利用既有路基、路面、桥梁等设施,同时对拆除材料进行合理再利用。
保通压力巨大:施工期间需维持既有高速公路运营,交通组织方案应遵循不中断、少影响原则。
动态管理需求强:施工周期长,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动态调整设计方案和交通组织方案。
这些特点使得改扩建工程的安全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如交通组织复杂、施工区域安全风险高、应急响应要求高等。
安全管理措施
为应对上述挑战,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采取了多层次的安全管理措施:
交通组织优化:制定综合性交通保障方案,包括区域路网分流和施工路段交通组织两部分。通过设置临时标志标线、调整车道布局、实施交通管制等措施,确保施工期间的交通顺畅。
施工区域管控:加强施工区域的安全防护,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和隔离设施,确保施工人员和过往车辆的安全。同时,定期检查施工设备和临时设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包括交通事故、恶劣天气、设备故障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施工期养护:及时修复施工造成的路面破损,保持良好的路容路貌。加强施工区域的清洁工作,减少扬尘和噪音污染。
技术创新应用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高速公路改扩建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提升安全管理效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BIM技术:通过三维建模实现工程可视化管理,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BIM模型还能为交通仿真提供基础数据,实现交通运行状态的三维可视化呈现。
数字孪生技术:集成真实地形影像、施工期导改模型、交通仿真车流等信息,实现施工交通组织方案的可视化。这有助于优化方案设计,提高审批效率。
交通仿真技术:基于宏微观交通仿真及驾驶模拟技术,开展事故黑点识别、交通组织方案评估等工作,提升施工区域安全性。
多源数据挖掘:通过交通溯源分析、绕行路径分析等手段,实现路网精细化分流,优化交通组织方案。
案例分析
以山东省交通设计集团在多个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中的实践为例:
在京沪高速改扩建项目中,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施工交通组织方案的可视化,优化了互通立交复杂改建方案的审批流程。
济南绕城高速改扩建工程中,应用交通仿真技术对施工区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驾驶模拟技术优化交通组织方案,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京台高速改扩建项目则通过建设期交通分析与决策平台,实现了历史运行分析、施工交通模拟等功能,为交通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数字化技术在提升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安全性方面的显著效果。
结论与展望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交通组织、施工管理、应急处置等多个维度综合施策。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望通过更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更智能的决策支持,进一步提升改扩建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