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稀”字成语背后的故事:从荒凉到珍稀的文化解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稀”字成语背后的故事:从荒凉到珍稀的文化解读

引用
百度
12
来源
1.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08885478426634820.html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9%A9%E7%A8%80%E4%B8%BA%E8%B4%B5/2033562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9%B4%E9%80%BE%E5%8F%A4%E7%A8%80/803309
4.
http://ent.people.com.cn/n1/2021/0405/c1012-32069737.html
5.
https://blog.sina.com.cn/s/blog_762d12300102zww0.html
6.
https://m.guoxuedashi.net/diangu/55079b/
7.
https://m2.guoxuedashi.net/chengyu/7177d.html
8.
https://m.guoxuedashi.net/diangu/6871dsif/
9.
https://m.guoxuedashi.net/chengyu/37216w.html
10.
https://www.zdic.net/hans/%E5%B9%B4%E9%80%BE%E5%8F%A4%E7%A8%80
11.
https://m.guoxuedashi.net/chengyu/24098n.html
12.
https://www.gushiwen.cn/mingju_237.aspx

“稀”字在汉语中常用来形容事物稀少或稀疏的状态。许多含“稀”字的成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自然与社会现象,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

01

地广人稀:从《史记》到《水浒》的荒凉景象

“地广人稀”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用来形容地域广阔而人口稀少的状况。《汉书·地理志下》中也有类似记载:“习俗颇殊,地广民稀。”这些文献都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的观察。

在文学作品中,“地广人稀”常被用来描绘边疆或偏远地区的荒凉景象。例如,《水浒全传》第八十三回中提到:“奈缘地广人稀,首尾不能救应。”这里描述的是梁山好汉在广阔而人烟稀少的地域中作战的场景,突出了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02

物以稀为贵:从古至今的珍稀观念

“物以稀为贵”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明本》:“然物以少者为贵,多者为贱。”这个成语揭示了人类对稀有物品的珍视心理。在古代,许多珍贵的物品如玉器、丝绸等,都是因为其稀有性而备受推崇。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曾写道:“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物以稀为贵”的现实写照,说明即使是普通物品,一旦变得稀有,也会身价倍增。

03

年逾古稀:杜甫笔下的稀有之年

“年逾古稀”源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七十岁是一个非常稀有的高龄,因此杜甫感叹“古来稀”。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人年过七十,体现了古人对长寿的向往。

在高阳的《慈禧全传》中,有“贺寿慈年逾古稀,精力未衰”的记载,展现了慈禧太后虽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矍铄的形象。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年龄,更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04

月明星稀:从曹操到许宏的文明变迁

“月明星稀”最早出现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描绘了月亮明亮时星星显得稀疏的景象。这个成语后来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涵。考古学家许宏在解读三星堆文化时,用“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来形容中国古代文明的演变过程。

许宏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经历了从“无中心的多元”到“有中心的多元”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中原文明逐渐成为主导,而其他地方文明则相对减弱,就像月亮升起后星星的光芒被掩盖一样。这种文明格局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形成过程。

这些含“稀”字的成语,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自然与社会现象,更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观念。从《史记》到《水浒》,从葛洪到鲁迅,这些成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引用和阐释,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