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注意!简历造假被查出,企业零容忍
求职者注意!简历造假被查出,企业零容忍
一位求职者通过伪造工作经历成功入职,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企业发现其实际能力与简历描述不符,遂对其履历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该求职者虚构了多家企业的商务主管及经理经历。企业立即以简历欺诈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通过劳动仲裁确认合同无效。这一案例揭示了简历造假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中,有些求职者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可能会选择在简历上“动手脚”。然而,这种做法存在极大的风险,一旦被企业发现,不仅会失去工作机会,还可能面临法律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应当无效。企业一旦发现员工简历造假,有权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并且无需支付任何经济补偿。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通常会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如果员工提供虚假信息,企业有权解除合同。例如,某公司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乙方有下列情形(包括但不限于),足以影响甲方对乙方的录用决定,视为欺诈,甲方有权与乙方解除合同并不予以经济补偿:乙方被查实在应聘时向甲方提供的个人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离职证明、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学历证明、体检证明等)是虚假或伪造的。”
背景调查已成为企业招聘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企业可以全面核实求职者的信息。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基础信息核实:包括身份信息、学历信息、不良记录、诉讼记录、商业利益冲突、职业资质等。
工作履历真实性:通过前雇主单位人力资源部核实履历真实性,包括就职公司、入离职时间、工作岗位、劳动纠纷、竞业限制协议、离职原因、离职前的薪资情况等。
工作表现信息:通过联系候选人之前的直接主管和同事,了解其在职时间、工作职责、能力素质、绩效考核、业绩表现、需提升与改善方面、严重失职行为、职业匹配度分析、离职原因等。
HR对简历造假持零容忍态度,特别是对于学历、工作单位等关键信息的造假。即使是一些小的修饰也可能导致候选人失去机会,而严重的造假行为会直接导致不被录用。企业对造假行为有看法,会对造假人的诚信产生质疑,从而会出现很多不好的联想,比如简历中的其他内容是否也有水分,面试中所讲的内容是否有编造成分。
总之造假行为很严重,不论伪造的是什么东西。有些岗位对学历的要求并不高,学历不好看并不影响企业对人选的整体评估,伪造学历反而得不偿失。
求职者应该明白,简历造假不仅可能导致当前工作机会的丧失,还可能影响未来的求职信誉。企业越来越重视诚信和职业道德,一个不诚实的标签可能会成为职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求职者应该秉持诚信原则,提供真实信息,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与其花费精力在简历上造假,不如将这些时间和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以真实实力赢得企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