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与港澳合作的新篇章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与港澳合作的新篇章
2025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传来多个好消息:广东将建设20个“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广州南沙出台15条措施支持企业发展,最高奖励达2000万元。这些举措的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经贸、金融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教育领域的双向奔赴
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双向奔赴”态势。一方面,香港高校纷纷在内地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机构。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院校已经成为大湾区教育合作的典范。另一方面,内地高校也开始在香港布局,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和深圳大学香港校区的成立,标志着内地高校首次在香港设立实体校园。
这种双向交流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还推动了科研创新和人才流动。通过跨境合作,大湾区正加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高地。
经贸与金融的深度融合
深港澳三地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对香港进出口增长12.2%,实际投资额增长20.9%;对澳门进出口更是激增99%,实际投资额增长43.6%。这些数据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在经贸与金融领域的深度融合。
“跨境理财通”试点的扩大,是大湾区金融合作的重要突破。这一创新机制首次打通了境内外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支持粤港澳三地居民个人跨境投资对方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或理财产品。此外,跨境数据验证平台的上线,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规则衔接的制度创新
广东省发布的第三批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典型案例,涵盖了要素流动、营商环境、文体交流等领域。其中,“港车北上”和“澳车北上”政策的实施,是规则衔接的重要突破。这两个政策分别于2023年1月1日和7月1日落地实施,符合条件的港(澳)私家车可经港珠澳大桥口岸往来港(澳)与内地,实现了“四个首创”。
在民生融合方面,“湾区社保通”工程实现了四个“首创”,包括首创粤澳社保在内地“融合办”。此外,江门市创新设立的“江门-香港”、“江门-澳门”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让港澳居民足不出关就能办理内地政务服务。
未来展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大湾区将继续深化教育、经贸、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加强规则衔接和制度创新,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而努力。
随着更多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必将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域,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