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频发:全球变暖下的农业挑战与应对
倒春寒频发:全球变暖下的农业挑战与应对
2025年2月,四川凉山州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降温天气。据四川省气象局专家赵清扬介绍,这次降温虽然剧烈,但并不符合气象学上“倒春寒”的定义。根据2017年制定的《倒春寒气象指标》(GB/T 34816—2017),倒春寒是指每年春季(一般是3月至5月)出现的前期暖后期冷,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而此时凉山州大部分地区尚未入春,因此不能称之为倒春寒。
尽管如此,这次降温仍然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凉山州大部地区日平均气温累计下降3~5℃,其中布拖县降温幅度高达7~9℃。降温时,州东部、北部的部分乡镇伴有小雨,部分高海拔地区出现小雪、大雾和道路结冰,州内部分山口河谷地区还出现了7级以上阵性大风。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类似这样的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以2018年为例,当年的倒春寒就严重影响了安徽、山东等地的早稻和棉花播种育秧阶段,导致烂种烂秧和死苗现象频发。
倒春寒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早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早稻的主要产区,如果在播种育秧阶段遭遇倒春寒,很容易造成烂种烂秧。2015年4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曾出现过一次明显的倒春寒天气,当时南方大部地区气温大幅下降,其中浙江南部、福建、江西南部、广东北部、广西等地降温剧烈,福建武夷山、屏南等地降温幅度甚至达到19℃。这种剧烈降温对早稻育秧极为不利。
棉花:棉花在播种期同样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影响,可能导致烂种死苗。此外,油菜的开花授粉也会受到低温影响,导致后期产量降低。
北方作物:虽然南方地区倒春寒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北方地区也不能掉以轻心。对于西北、华北、黄淮地区的冬小麦、果树和蔬菜来说,如果日最低气温低于2℃,同样会出现倒春寒天气,导致霜冻害。
面对倒春寒的威胁,农业部门和农民们并非无计可施。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就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倒春寒防范工作。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监测预警: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落实防御措施。
科学应对:北方冬麦区通过追肥浇水、划锄镇压等方式提高作物抗冻能力;南方地区则要加强水稻秧田和油菜田的管理,防止低温阴雨导致烂种烂秧。
精准指导服务:制定完善田管技术方案,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落实防冻抗寒措施。
储备救灾物资:做好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调剂调运,确保应急所需。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正如专家所言,倒春寒这类局部、短期的天气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并不矛盾。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长期的温度上升趋势,而倒春寒则是春季冷暖空气交替导致的短期天气现象。事实上,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大气环流更加不稳定,从而引发更多极端天气事件。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既要认识到全球气候变暖的长期趋势,也要重视短期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通过加强监测预警、科学田间管理和应急物资储备等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倒春寒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