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人脸识别技术如何守护你的隐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人脸识别技术如何守护你的隐私?

引用
安全内参
12
来源
1.
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33652
2.
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75191
3.
https://cloud.baidu.com/article/3104980
4.
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19832
5.
https://cloud.baidu.com/article/2709892
6.
https://www.cac.gov.cn/2023-08/08/c_1693064670537413.htm
7.
https://www.mjshsw.org.cn/detailpage/jyxc-b00e3785-fdfd-4681-9408-fe1e6f890d3b.html
8.
https://std.samr.gov.cn/gb/search/gbDetailed?id=87F5EF8D480209DEE05397BE0A0A3EAC
9.
https://www.dingxiang-inc.com/blog/post/523
10.
http://www.news.cn/tech/20230824/3d53699af5494f5fba3809ca8b0d512f/c.html
11.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8/20/content_5632486.htm
12.
http://shtbt-sps.scjgj.sh.gov.cn/art/2020/4/7/art_30558_1363483.html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项前沿科技,已经广泛应用于安防、金融、支付等多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随着技术的普及,其带来的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有效保护个人隐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01

面临的安全挑战

人脸识别技术虽然便捷,但其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因人脸识别技术使用不当引发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屡见不鲜。例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有大学生因一份需要人脸验证的“兼职”而泄露个人信息,最终导致身份被冒用,无法通过公务员考试资格审查。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只需花费2元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5000多张人脸照片的标价甚至不到10元。这些包含个人信息的人脸照片如果落入不法分子手中,不仅可能导致个人财产损失,还可能被用于洗钱、涉黑等违法犯罪活动。

人脸识别技术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包括:

  1. 信息采集与使用缺乏明确限制:许多机构和企业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时并未获得用户的充分知情同意,面部数据被广泛采集、储存和使用,甚至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多次共享。

  2. 隐私安全保障不足:人脸数据属于高度敏感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将对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带来不可逆的伤害。然而,许多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企业缺乏足够的安全防护措施,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措施不到位,导致人脸信息泄露的风险极高。

  3. 技术滥用引发过度监控:在智能监控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人脸识别技术的过度使用已经引发了公众对“隐私窃取”的担忧。部分商家或机构在公共场所和商业环境中使用人脸识别系统,意在通过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进行精准营销或监控用户行为,尽管这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增值,但也存在侵犯用户隐私的风险。

  4. 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我国已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但尚缺乏针对人脸识别的具体实施细则和标准。例如,尚无具体规定哪些行业可以应用人脸识别、应用时应获得何种形式的用户同意以及信息储存期限等。由于监管细则的缺失,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参考标准,往往根据商业利益自行制定规则,容易导致监管真空。

02

法律与监管框架

面对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隐私保护挑战,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构建相应的法律和监管框架。

2023年8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规定明确指出,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不得利用人脸识别技术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秩序、侵害个人和组织合法权益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

《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人脸信息列为敏感个人信息,要求处理前需获得“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同时,该法引入了“单独同意”制度,明确规定在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公开或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包括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和个人身份识别设备收集的个人信息),以及向境外提供个人信息等情况下,需要获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此外,该法还扩张了用户的知情权,确立了有限制的“自动化决策解释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在处理敏感个人信息时,还需告知个人处理敏感个人信息的必要性以及对个人的影响。

03

技术防护措施

除了法律和监管框架的完善,技术层面的防护措施也是保障人脸识别技术安全应用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技术防护方向:

  1. 活体检测:通过检测采集到的人脸是否为真实活体,防止使用照片、视频或面具等进行身份冒用。活体检测技术包括基于红外线、3D结构光和ToF(飞行时间)等多种方案,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2. 数据加密:对采集到的人脸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如AES(高级加密标准)或RSA(公钥加密算法),可以有效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和解读。

  3. 访问控制: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和处理人脸数据。通过角色权限管理、多因素认证等手段,可以有效防止数据被非法访问和滥用。

  4. 匿名化处理:在不影响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对人脸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去除或模糊化个人身份信息,降低数据泄露带来的风险。

  5. 安全审计:建立完善的安全审计机制,记录和监控系统操作日志,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通过定期的安全审计和漏洞扫描,可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得到持续维护和改进。

04

行业实践案例

以B站为例,展示了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通过协议、授权等方式保护用户隐私。B站通过《哔哩哔哩隐私政策》、《实名认证服务协议》、《人脸识别服务协议》、《哔哩哔哩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指引》中对个人信息处理的目的、影响等进行了明确、详细的阐述,并特别说明委托第三方公司处理人脸信息的情况、第三方公司名称等;采集个人信息前,应用页面提示阅读并需勾选同意相关文件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此外,B站还与第三方公司签订了人脸识别认证相关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在技术实现和业务流程中充分保护用户隐私。

05

未来展望

面对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隐私保护挑战,未来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持续发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发保护用户隐私的技术方案,如基于边缘计算的人脸识别设备,可以将数据处理限制在用户终端,减少数据外泄风险。此外,应用差分隐私、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使人脸识别应用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保障用户隐私。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给予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企业在隐私保护型技术上的研发投入,加快推动隐私保护型人脸识别技术的落地应用。

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用户同意方式、数据存储期限等具体要求。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对违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泄露用户隐私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此外,还应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项前沿科技,其带来的便利不容忽视,但隐私保护问题同样重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采用先进的技术防护措施,并结合行业最佳实践,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有效保护个人隐私。这不仅关乎个人权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可控的轨道上持续发展,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